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讲书人杨景涵,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主题是“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读了《中庸》之后,相信大家的收获都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中庸》全书共有三十三个章节,其中提出“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今天我要为大家解读的是《中庸》第二章“时中”。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这一章告诉我们“中庸”这个词的由来。中庸其实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之亦无不及。孔子认为,能否做到中庸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那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我认为君子应该做到博,审,慎,明,笃,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明之,小人则反之。中庸就处于君子与小人之间,两者虽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使人一目了然,但是两者的行为风格总是截然不同。君子拥有博大的胸襟,包容天下万物,容纳众意,做事不极端也不偏激,顺应自然发展之道;而芸芸众生,则只注重眼前利益,急功近利,不能包容他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价,忽视他人的存在,结果与“中庸”之道渐行渐远。是做君子还是做小人,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你的行为代表着谁的利益,取决于你获取了什么,拿走了什么。
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做事要有分寸,就好比琴弦,拉的太松,就不会成曲调,拉的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适宜,才会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是如此。
比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总会有各式各样的聚会,在这样一个公众场合其实最能看清一个人的水准,势力的人,往往会向有权有势的人靠拢,迎合谄媚,忽视那些地位卑微或是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利用价值的人,甚至以取笑他人来抬高自己;自以为是的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圆滑的人八面玲珑,以期左右逢源,而地位低下的人往往迫使“卑躬屈膝”。这种“尊卑有别”的聚会,会让人感到十分难堪。
人在社会中生存,每个人都会遇到两难的境地,那么如何妥善处理,如何做出“适中”的行为,很多时候只能自己把握,高明的人会借助外部的力量巧渡难关,而伪善的人往往心口不一,以至于形成僵局。中庸的处事思想,其实就是守“诚”,成全他人的自尊,成就自己的人品,使自己不被自己的行为所绊倒。
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越难做到,孔子曾说:“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由此看来,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穷的欲望,从最基本的吃饱穿暖,到慢慢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为了名与利不断奔波,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说到这里,我想到了这样一个小段子:一对新婚夫妇为了能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停的忙碌,每天早出晚归,有了一些积蓄后,贷款买了一套海景房,因为工作没有时间打理家务,家里就请了保姆,所以每天的场景就是夫妻俩在外面拼命的挣钱还贷,而保姆每天在家里抱着狗欣赏大海。从中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无尽的欲望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这些所谓的名与利真的能使我们快乐吗?我们活出了真正的自己吗?我们不妨也扪心自问。所以遵循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庸》不是给最有天赋和最愚笨的人写的,而是给有平常心的人写的,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能以一个平常之心,都能以折中这样一个态度,能够做细小的事情,可能我们距离成功才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