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看内容,共三部分:
一、兴趣和训练的意义
二、兴趣观念在教育上的重要性
三、问题的某些社会方面
有关于第一节“兴趣和训练的意义”,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郝老师提出了以下个问题:1.杜威所说的兴趣与我们平常说的兴趣有什么区别?2.本篇指出了我们教学当中的哪些不足?3.叶公对龙真的感兴趣吗?4.兴趣与训练的关系是什么?
1.杜威所说的兴趣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兴趣有什么区别?
有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文章当中可以明显的看到杜威所讲的兴趣,与我们所讲的兴趣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日常讲的兴趣是一种爱好,是一种禀赋,情感的倾向。而杜威所讲的兴趣是指因为参与者和正在进行的事情休戚与共,事情的结果和他息息相关,他的命运或多或少与事件的结果攸关,那么他对这件事就是有兴趣的。我们看看书中的两个例子就明白了:一个注视着窗外下雨的囚徒,对他来说,窗外下不下雨都是一样,那么,这个囚徒就是一个旁观者,他对下午雨没有多大的兴趣。参与者就像一个计划着第二天要去郊游的人,下雨不停会挫败他的郊游。尽管不能用现在的反应影响第二天的天气,但是只要推迟计划中的郊游,就可以影响未来的事情,那么对他来讲,他对下雨这件事就是有兴趣的。再看另一个例子,一个人看到一辆马车向他开来,可能会碰到他,虽然他不能阻止马车的运动,如果他能及时预见到结果,他至少能避开马车,有些时候他甚至能比较直接的干预车辆的行进。那么对于他来说,他对行进当中的马车就是有兴趣的。因此,一个参与者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方面是对未来结果的关心和渴望,一方面是采取一种行动趋向,保证得到较好的结果,防止较坏的结果。
2.本篇指出了我们教学当中的哪些不足?
关于兴趣在教育上的地位,一些贬低兴趣的人,首先是夸大兴趣的意义有预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然后又把这个意义孤立起来。他们所谓兴趣,不过是指一个对象影响个人的利害和成败。他们把兴趣和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隔离起来,使他们变成仅仅是个人快乐或痛苦的状态。就教育方面,他们认为注重兴趣,就是把某种富有魅力的特征加到本来不感兴趣的教材,用快乐行贿,引诱儿童注意和努力。这种方法被污蔑为“软的” 教学法和“施粥所”的教育理论,这种批评是正确的。
(那么,怎样补救这种错误的做法呢?补救的办法不再归咎于兴趣的理论,也不在于寻找某种取悦儿童的诱饵,使他们注意所不喜欢的材料,而在于发现和儿童目前的能力有联系的事物和活动,这种材料能使儿童乐于从事,并使活动始终如一地、连续地坚持下去,这种材料的作用就是它的兴趣。如果我们的教材有这种作用,就不需去寻找使材料有兴趣的方法,也不需诉诸专断的、半强制性的努力。)
3.叶公对龙真的感兴趣吗?
兴趣这个名词的通常用法有三种意义:1.活动发展的全部状态(即非常投入);2.遇见的和希望得到的客观结果(能够有持续的关注)。3.个人的情感倾向。根据叶公好龙的故事,叶公只是在情感上喜好龙,并不是真正的对龙感兴趣,否则就不会出现叶公好龙这个成语和故事了。
4.兴趣与训练的关系是什么?
兴趣和训练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彼此对立的。首先,兴趣是基础,没有兴趣,就是思考,也会是草率的和肤浅的。此外,要有坚持的行动,兴趣必不可少,这一点更为明显。此外,不加训练的兴趣也不是真正的兴趣。
郝老师用怀特海的“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解释,让我们一目了然,豁然开朗。浪漫期需要与孩子的生命打通,用自由、丰富激发孩子的好奇,并且有进一步探究的期望,就是让孩子对知识感兴趣;但是浅层次的兴趣很容易消退,需要精确期的训练阶段,领会知识内在的原理。尽管训练是痛苦的,却是不可缺少的。这样才能过渡到综合期,重新回归自由与浪漫。
郝老师说兴趣要有行动,能与儿童当下的生命相联结,并产生意义。兴趣为训练提供了动力训练提升了领会内在的原理。
第二节:兴趣观念在教育上的重要性。
这一节与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郝老师提出来了一个问题:心智培养的误区是什么?杜威有什么看法?
有关限制培养的误区,主要是在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和学习观,也就是“儿童与知识” “生命与材料”“课程之间”,“课堂与生活” ,“学校与社会”的隔离以及“认知与情感”的隔离,只有训练,没有兴趣。按照杜威的观点,该怎么办呢?郝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观点为我们解释。
“教学观”,比如新教育倡导的课堂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就是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尽管可能是一种机械的行为,但是为第二重境界奠定了基础,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魅力,给复活知识的能力,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生活与生命达成共鸣。用这三重境界来组织计的课堂,明白知识与学生的关系,就能解决心智培养在教学里面的割裂。
“课程观”则是要求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因为生活是整体的,不是物理生活,化学,生活,地理生活等等。我们要有一个大的课程框架,学会整合,整体领会,与学生的当下产生意义。
“儿童观”尊重儿童生长的规律与儿童当下生命打通。
“学习观”学习可以发生,需要五个条件:动机、习惯、训练有素、情绪、认知和基础。
第三节“问题的某些社会方面”,本部分的内容主要谈论前面两节理论上的错误,表面是学校实施方面的错。实际上,这种错误观念本身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只有教育者转变他们的理论信念,虽然也可能做出更有效,有效的努力改变社会条件,但是并不能消除困难。尽管我们不能改进社会条件,但是我们能够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不去做一些机械表面的工作,而是勇敢的从事改造工作,并坚持不懈地进行这个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