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4周三
Day29核聚进步本检验
过程数据:
写进步本223分钟,复习用时57分钟,听课完善word文档笔记70分钟,总计350分钟,约6小时
感悟总结:
今天主要是研究了核聚老师2篇公号文章,《欲罢不能的学习:找到最适合你的学习方式》、《学习的秘密:一个故事中究竟藏着多少玄机?》
第一篇文章开篇讲了各个名人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的故事,比如贝多芬和达芬奇是笔记型学习者、爱因斯坦是写作型、聊天型学习者、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哈里•杜鲁门是倾听型学习者、欧拉与杨振宁是阅读写作型学习者等等。
学习方式有多少种呢?
阅读型、写作型、笔记型、倾听型、说话型、讨论型、演讲型、动手型。至少有这些不同的类型。一个人可能会适应几种学习类型,但总有一项是最突出的。
然后想了一下自己,我发现自己以上列出的学习方式中写作型占据多一些,而遇到一些演讲高手比如去年和班长还有赵越还有一个朋友在北京某咖啡馆交流的时候,007战友赵越就属于演讲型,当时感觉自己被“秒杀”,只能扮演倾听型的角色,只会“恩,啊”,因为更多的是赵越在分享,而且他分享很有料。
写作与演讲相比较,我也发现自己通过文字形式表达比通过口头表达会更清晰,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一说话感觉就是比文字略逊一筹,所以写作型学习方式比演讲型会更加适合我。
另一个感知就是看得到上面的文章,发现阅读的时候会比听音频收获更多,所以这两方面来比较,偏阅读型更多,然后关于笔记型,自己之前看书做笔记但是更多的是在假学习,因为做的笔记忘了很多。
但是最近快一个月的进步本实战,认知到复习阶段非常的重要,否则前面记录的时间就浪费了,所以一边阅读一边笔记记录,然后通过默写来复习的方式我内心还是挺认可的。
今天在抄写核聚老师文章的某些文字的时候还会获得新东西,所以笔记型也比较适合我。
目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组合的是阅读+笔记+写作,其他的还待观察开发。
第二篇文章《学习的秘密:一个故事中究竟藏着多少玄机?》上午研究了3遍,晚上又只字不差的看了一遍。
特别佩服核聚老师高超的拆解能力,一个关于小平邦彦的小故事,看起来其实没什么,但是老师却拆出了丰富的内涵。所幸我也把这个故事刻在了脑子里。故事如下:
“小平邦彦是亚州第一获得菲尔兹奖的数学家。小平邦彦经常说自己天资不好,但是他从中学开始就是那种做事情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的人。他回忆自己第一次学习范德瓦尔登的《代数学》,几乎学不懂,然后就开始抄书,一直到抄懂为止。”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简短,看起来也挺平凡的,但是核聚老师却通过反复看这个故事,每隔一段时间看一遍,然后从故事中收获了很多启发,然后写成了一篇给读者也有启发的公号文章。
比如核聚老师一开始得到的启发是“抄书是个好方法”
过一段时间又得到启发“如果觉得看书学习很费劲,这实际上根本就不是个问题。因为,如果看书很轻松,一点都不吃力的话,那就是在看报纸,而不是在学习。即便对于小平邦彦这么牛的人,也不是生来天赋异禀,看数学如同看小说一样轻松”
后来核聚老师知道刻意练习的概念,又与学习区,舒适区,恐慌区联想起来了。
再后来核聚老师不仅自己看书把知识建立关联,他也会和身边的朋友交流这个故事,从一些朋友说的话中获得反馈,比如他有一个朋友大学数学基本满分,说了一句平淡但内涵丰富的话“我平时经常抄写书上概念”,另一个朋友说:“抄书就好像抄不会做的他们答案一样,抄的过程中可以加深逻辑记忆。”,还有一个朋友说:“静下心来,一步一步来”。然后根据这些朋友的反馈老师写了他的一些感触
过一段时间核聚老师关心“专家是如何炼成的”这个话题又从小平邦彦的故事中获得了三个启发:
第一个是小平邦彦抄书肯定是带着问题抄的,边抄书边思考问题,解答内心的疑惑等。
第二个是任何知识领域的高手,必定需要扎实的基本功,即一种思维结构,对于不同的知识领域,对应的思维结构不同。
第三个任何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必定是先慢后快,小平邦彦在抄书的过程中训练的是思维技能,如果光靠他抄书,那么多关于数学的巨作肯定是抄不完的,但是思维技能会越来越熟练,进而促进思维的延伸。
又过了许久时间,老师关心天赋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再次从小平邦彦的故事中收获了另外三个不同的启发:
1.没有绝对懂与不懂。关键是今天我有没有懂更多,今天我懂了多少?今天我究竟懂了什么?我想到了哪些问题?我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这是关键
2.不要纠结于有没有天资,除非努力过。既然国际一流水平的数学家都做过这样的努力,通过抄书来学习,那我们应该自问:有没有做过与之相当的努力?
3.“如果这世界上有奇迹,那只不过是努力的代名词”
对于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付诸的努力,有没有达到极限?
你何以判断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极限?
是什么阻止你这么做?
最后老师用自己和朋友小聚的故事结尾,最后两句话“一次小聚,至少可以回味一个月。发生在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儿,都藏着无尽玄机”
研究核聚老师拆解小平邦彦故事的过程感觉挺有意思的,发现老师对于一个能够给人启发的故事会反复看,每隔一段时间看一次,然后是带着问题去看,比如关心“专家是如何炼成的?”就看牛人的故事,从故事中研究牛人,其实这也是老师在《怎样拥有学霸那种一学就是十几个小时的精力?》这篇文章中经常提到的学习方式:
“你必须自问自己在过去的5分钟收获了什么?否则,你的学习不仅是浪费时间,而且是一种煎熬”
老师看故事不仅仅是看故事,而且是带着问题看故事,从故事中找问题的答案,让自己有收获从而达到上瘾学习的状态。而看一个故事不仅仅是看一个故事,而是看成千上万个故事,因为这个故事,以后会成千上万次遇到。
比如老师在拆解这个故事中描写他遇到不同关注的话题场景,然后却从同一个故事中收获了不同的启发。而且在这篇文章中老师讲了他学习的一个细节,把魔术师David Blaine在TED的演讲《我是如何闭气17分钟》看了几十遍。
可以看出老师对于他认可的东西,不管是小平邦彦的故事还是TED演讲都会花心思反复研究,从这些在常人看来可能没什么的东西中挖出丰富的内涵,而且是学以致用,实在佩服!
之前我看一些微信公号文章甚至是得到上面需要付费的文章,看一遍就匆匆而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很多东西都遗忘了,哪怕写在了本子上若是不复习也没什么卵用,只不花时间过当了一次记录员。而忘掉1个知识=忘掉10000个知识,我之前是丢了多少宝贝,捂脸!
但是今天,我把核聚老师的这篇文章反反复复看了4遍,不仅看,我还写进步本把一些认可的句子抄下来,不仅抄写,我还用记忆力训练方法背下来,不仅是在各种场景背,而且晚上又把他们通过默写的方式复习一遍。不仅复习,我还写实战总结再次巩固。
对于我个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小小的突破,因为之前很少像现在这样花功夫反复研究一篇文章。而核聚老师写的这篇文章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另外,这篇文章我之前也看过,但是如果今天不再次阅读,我几乎不记得到底有什么内容了。这就是人的天性容易遗忘,克服遗忘的方法也很简单:复习。
下午主要是学习核聚老师的【思维编程】第一课《指数增长是你人生的唯一战略》,我发现自己一个下午不能完全把握这节课的精华,仅仅记住了部分关键点,比如指数增长的17个认知,人生战略的三个认知,指数增长的6个操作步骤等等。
但是对于核聚老师在课程里面举的其中的一些案例,我脑子还是混乱的,所以需要调整计划,原计划是这3天每天学习【思维编程】的一节课,现在需要调整就是先把第一课把握住,再去学习其他的课,所以这三天可能就研究指数增长的课程。
加油,每天把握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