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倒底是人际关系中的什么,剥夺了我们的自由呢?
在按照父母要求选择大学志愿时对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是既有怨气,又安心能得到父母认可,最终目的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小时候因为哥哥弟弟不被母亲认可,对母亲的矛盾心理仍在。成年之后做决定前总是不自觉要跟父亲说一下,如果他同意了,我再去做时就感觉很安心。往往不得。在下决心做什么事只要正确无愧于人无愧于心不再甩他们的当下,那种无论我怎么做都得不到认可的失落感很是真切。)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阿德勒认为,没有必要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当中
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们才能体会“自己有价值”。通过别人的认可,我们能够消除自卑感,可以增加信心。对,这就是“价值”问题。自卑感就是价值判断问题。我们常常正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认可所以才一直活在自卑之中。
(阿德勒不是告诉我们:正确生活意义的共同尺度。意义只有在与他人交往时,才有存在的可能。我们的目标和行为也是一样,它们的唯一意义,就是它们对别人的意义。这难道不是需要得到他们的认可吗?)
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阿德勒严厉批判赏罚式教育。因为,在赏罚式教育的影响下,会形成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着呢?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最终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而且,请你记住,假如说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一直很努力读书、工作是为了满足母亲过世前的期待,后来,一度很迷茫。)
事实上,来接受心理咨询辅导的人几乎没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恼于要满足别人的期待,满足父母或老师的期待,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为满足父母的期待而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充实的幸福,当父母不在后的生活又何尝不会感觉孤独寂寞)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
孩子的学习是孩子的人生课题。阿德勒主张: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接受心理咨询辅导之后,被辅导者下什么样的决心,是否改变生活方式,这都是被辅导者本人的课题,辅导顾问不能干涉。当然,辅导顾问要竭尽全力地加以援助,但不可以妄加干涉。“你不可以按牛头去喝水”。倘若无视本人的意愿而强迫其“改变”,那结果只会是日后产生更加强烈的反作用。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关于自己的人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要想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距离太近,贴在一起,就无法与对方正面对话。
不要受回报思想的约束。无论对方做了什么,决定应该怎么做的都是自己。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获得幸福的勇气,包括被人讨厌的勇气。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
分清自己与别人的课题,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共同体感觉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一切烦恼源于人际关系,一切幸福也源于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最重要指标。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有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了精神。被从公司这个共同体中分离出来,失去了头衔,失去了名片,成了无名的平凡人,也就是变得普通了。有人接受不了这一变化就会一下子衰老。但,这只不过是从公司这个小的共同全中被分离出来而已,任何人都还属于别的共同体。我们应该意识到更多更大的共同体。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
假设在学校,教师是绝对的权力主导者,但那种权力或权威只是通用于学校这个小的共同体,其他什么都不是。对于更大的共同体“人和社会”,学生和教师都是平等的人,如果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就可以正面拒绝。
如果因为自己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阿德勒心理学主张“不表扬”的育儿立场
是因为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说“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真能干”之类的话表扬孩子,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班级关系——把孩子看得比自己低。表扬他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操纵能力比自己低的人,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重。
有鼓励才有勇气
学习是孩子的人生课题。父母在明确了这一点之后,不去居高临下地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地帮助他本人用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阿德勒把这种帮助称做是“鼓励”。
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
因此,面对课题,首先应该找回受挫的勇气。
如何鼓励呢?(《正面沟通里》首先就是同理心)
当朋友帮助你一起打扫房间时,你的感觉是什么?应该是真实的喜悦。
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正面沟通里》不评价)
帮助他找回勇气。阿德勒认为: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究竟怎样才能感觉到自己有价值呢?
人,只有在体会到对“我对共同体有用”,主观上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出贡献,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第五章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我的自我意识总是牵绊自己,严重束缚自己的言行,不允许自己无拘无束地行动。在开会的时候根本不敢举手发言,总是会因为担心“如果提这样的问题也许会被人笑话”或者“如果发表离题的意见也许会被人瞧不起”之类的问题而犹豫不决。甚至不邮在人前开个小小的玩笑,
以上行为,本质是对本真的自己没有信心,本身的自己无法在人前显露出来。
出路是:学会自我接纳。毫无缺点的人根本没有,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关注可以改变的,关注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的部分,关拿出勇气去实施。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信用和依赖
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基础不是信用,而是依赖。
依赖是指在相信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无条件的依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手段”。如果不敢依赖别人,就最终不可能够与人建立深厚的关系。
工作本质是对他人的一种贡献
(净空法师讲过这一种观点)
为他人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会是充满痛苦的自我牺牲),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易经的谦卦同理,谦虚,是为了受益不受损,不是为了谦虚而谦虚。)
在视他人为敌人的状态下做出的贡献,是伪善的。如果他人是伙伴(共同体感觉),所有的贡献就不是伪善了。
阿德勒心理学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自立;与社会和谐共处。这是自我接纳。
支撑这种行为心理学方面的目标:“我有能力”意识;“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意识。这是他者依赖与他者贡献。
为了改变自己,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迷路也可以走偏,只要不再从属于纵向关系,不再畏惧惹人讨厌,自由前行就可以。
工作狂是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工作狂是以工作忙为借口,来逃避其他责任,是不敢直面人生课题。
计划性的人生是没有可能。
在遭遇重大困难的时候,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没有多大意义,应该向前看,并且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
你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茫然。为什么呢?
阿德勒认为,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的“引导之星”,就不会迷失。
世界不是靠他人来改变,而是靠自己来改变。如果我改变,世界也就随之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