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学习《论语·八佾》
原文: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释义:
(1)监,临下也——《说文》。临,视也——《尔雅》。从上往下看,整体把握优劣,损益之。
(2)郁,草木茂盛的样子,郁郁就是加强这种茂盛的状况。
(3)文,礼节仪式的演示。如,繁文缛节。《礼·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史记·乐书》礼自外作,故文。《注》文犹动,礼肃人貌。貌在外,故云动。
(4)从,随行也——《说文》。
(5)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称太庙。这里是指周公之庙,孔子有段时间入太庙做助祭。
(6)鄹:音zō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
(7)射不主皮,射重在合于礼乐,不以中的为主。《仪礼·乡射礼》:“礼,射不主皮。” 郑玄 注:“礼射,谓以礼乐射也,大射、宾射、燕射是矣。不主皮者,贵其容体比於礼,其节比於乐,不待中为备也。”射,射箭。皮,皮做的箭靶子。
(8)为,施也——《广雅》。
(9)科,从禾,从斗,“斗”的意思是“量”,合起来指衡量、分别谷子的等级品类。
(10)告朔,古时候周天子每年的冬季就会颁发政令,为来年每个月都制定政事。诸侯接受了这样的一个政令书之后,就把它藏在太庙里面。每月初一用饩羊祭祀,取出政令书。
(11)去,舍弃,取消。饩羊:饩,音xì,活的牲口。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孔子说:“周礼是损益夏商两朝的礼而来,礼节仪式齐备完整啊。(所以)我遵从周礼。”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孔子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问。”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
孔子说:“射重在合于礼乐,不以中的为主,因为人发出力气的等级是不同的,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子贡想要取消告朔时祭祀饩羊。孔子说:“赐啊,你珍惜的是那只羊,我珍惜的那种礼。”
解析:
这几段都是讲的礼的精神。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的精神就是仁的核心。
孔子尊崇的是周礼。周礼怎么来的呢?损益夏礼和商礼而来。所以周礼的精神就有不断损益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造就了周礼的“郁郁乎文哉”。这种损益是有底线的,“或其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你不能损益得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完全改变了就不对了。
损益礼这个行为是怎么发生的呢?下面就讲了孔子在太庙的做法“每事问”。什么都问让人怀疑他懂不懂礼。他说这就是礼啊。这就是礼的精神啊,具体来讲就是“学而时习之”的精神。孔子是知道礼的,但是他还要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明了礼改变的轨迹是不是合于礼,这就是学而时习之的精神。
人是不同的,有人学了礼就是不能举一反三。问题来了,实践的不够深,实践的不够细致,实践的不够广,我是不是该放弃了?孔子说你不要这么看。自古以来的道理就是看你重不重视这个射礼,而不是看你的力气大不大,一定得射中靶心。我们的目标是实践礼,只要你内心真实不断实践就好,至于能达到什么程度,不一定强求。
你不强求是吧。好,子贡我就把祭祀用的饩羊都去掉,把这些形式的东西都丢掉好了。孔子说,你爱惜的是钱财吧。不要把借口搞得这么冠冕,要真诚的内心才行。不诚,礼怎么成为礼呢?内心也需要形式来表达啊。形式是不是越丰富越高大上就越表示内心诚呢?孔子说了“礼,与其奢也,宁俭。”
关注“我爱多嘴”,你可以看到更多精彩解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