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学过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父子买驴》
1. 一对父子买了头驴,因爱惜驴,和驴一起步行回去。
2. 途经一个村落,村民们都笑他们,有驴不骑,大傻瓜。于是让儿子骑驴,父亲步行。
3. .途经一个村落,村民们都指责儿子不孝。父子只好交换,父亲骑驴,儿子步行。
4. 途经一个村落,村民们都指责父亲太狠心。没办法,父子同骑驴。
5. 途经一个村落,村民们都指责父子太过于虐待毛驴。父子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有抬着驴。
6.过桥时,桥边的一个村落,村民们都都在说他们是傻瓜。于是,直接将驴扔进河中。
7. 一切的指责和嘲笑都没有了,父子心满意足的回家了。
看完后,大家都会下意识的嘲笑这对父子的愚蠢。虽然这个故事有些夸张,但是这些事件还是能很好的通过心理学原理进行解释的。
最近我看了本书《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书中开篇就阐述了萨提亚的对世界的看待方式:
看待世界包括:
怎样定义一段关系;
怎样定义一个人;
怎样解释一个事件;
对于改变抱有怎样的态度
在书中描述,我们大家通常是会采用一种等级模式来对个体进行定义的:
1) 倡导从众和循规蹈矩。
2)个体对自己的定义取决于其他人的准则。
在父子买驴的故事中,这对父子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对自己的定义与价值完全取决于其他人的评价。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是很多的。马加爵的锤杀室友,仅仅就是室友说了一句,他人品不好。
我们很多人怯于在公众前演讲,其实也是担心他人的对自己的评价的不高。
同时,对个人做相同评价的人数也是一个关键。人有一种从众心理,虽然说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但是人们还是倾向于站在多数派一边。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不同的村落中,人们对于毛驴的使用和价值观是有不同的标准的。在人们看到他人和自己的群体的行为方式不一样的时候,会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迫使其改变不一致的行为。所以在这儿,村民们会嘲笑,会指责。
附上萨提亚眼中的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的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