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电影这种东西,讲究的就是心情和有没有被剧透。当别人的评论占据我的思想之后,我便会先入为主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一个陌生的处女地。这部《影》便是如此,不过幸好我也只是看了一家之言。
这几年里面,我看过了很多电影,留下印象的却只有那么几部。有的电影剧情缜密完美,有的电影镜头精美绝伦。影的情节虽然是略显单薄幼稚,但整部电影却是很独特的。这部电影里没有晴天,全是以江南烟雨的山水作为背景。灰白黑交织在一起,一开始让人有一种淡雅的宁静感,但随着剧情推进这种基调越来越沉闷,后期血的红更是渲染了整部电影的压抑。电影中,色彩搭配极为和谐,甚至可以称之为电影美学。竹林的绿,烟雨的灰,血泊的红,肮脏的黑。
但令人奇怪的是,这样经典的布景搭配却并不能让人完全投入进这个故事。或许,问题是出在人物的塑造上。邓超一人分饰两角,子虞和境州。这两个角色十分饱满,但相比之下其它角色就显得逊色很多。就比如,青萍长公主和杨平小将军决斗的那个场面,冰冷的雨打在公主的脸上,黑色泥土上全是红色的血水。场景很美,可是公主说的话却没有死敌间该有仇恨和憎恶,反倒是最终只能为妾的不甘心更多一些。其实,剧中配角和边缘人物不够生动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塑造不够饱满,倒不如说这部影片没有张力和空间让他们展示多样的性格。只能说,除了主角,其余人物全是平面角色,这不免让观众看的有些无趣。在这种人物极少的电影中,这样不饱满的人物很容易让觉得剧情单薄无聊。作为“反派”的杨家父子也是说死就死,杨苍是什么样的人?杨平又是不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不知道。观众没办法从那几个镜头中通过细节来判断。比较有惊喜的就是郑凯饰演的沛国主公了,算是人物弹性较大的一个角色,深藏心机,等待着反扑。而之所以子虞和境州这两个角色会给我一种饱满感,也只是因为知道邓超一人分饰两角而提前带入了一种整体感罢了,觉得他们两个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都督子虞在一方斗室中运筹帷幄,沛国公意欲上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内忧未解之际又有共同的外患炎国。长公主为救国受辱答应嫁与杨平为妾,杨氏父子又是一方有故事的势力。谁下了一辈子的棋,谁贪了一辈子的权,有什么关系?相杀间,竟都败给了最该死的那颗棋子。
有人说这样的剧情太过单薄,但是我觉得这种看似平淡的权谋本该最是波涛汹涌,各方势力交杂在一起权衡谋略最后爆发。而这种爆发在这部电影中,却是观众能够猜想到的结局,这不免有些扫兴。就像长公主临死前对杨平愤愤不平地说你居然让我为妾一般,这一整部本该严肃而不失风采的电影却因为各种原因显得有些肤浅和荒唐。
且抛开这些因素不谈,仅仅只看子虞和境州,就足以说其实这部电影是刻意淡化了其它角色,而凸出这两位主角之间的戏份。这部作品就像是未成形的艺术品,初具形美而没有灵魂,但细细抛光一下就可以发现其实这部电影的内在还是十分华美的。境州是子虞的影子,但是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出他身为影子的那种的卑躬屈膝,反而一开始就让他威风凛凛,反倒是正主子虞更像是不人不鬼的影子,活在暗处替人消灾。当小艾没有拒绝的境州的那一刻,是不是境州就已经取代子虞成了沛国的都督了呢。当田战从密室中出来,境州对他说“从前我是你的都督,以后我也是你的都督”时,境州是不是就已经不再是那个人畜无害的傀儡了。他最后开挂一样回来,反杀子虞和国公,成了真正的都督。当境州用面具盖上了子虞的脸时,在这个世界上被抹去的其实是境州这个存在,世间便只有一个沛国都督子虞大人。其实从正殿走出去的那个人,已经不再是境州,他被权势熏陶被仇恨浸染,他是第二个子虞罢了。更令人寒心的是,奔跑着哭泣着想要去揭穿境州的小艾,又是为何在大门前停下脚步?誓死追随都督的田战又为何一言不发?子虞也好,境州也罢,都只是沛国那个强大的都督的影子罢了,被这个名号所带来的权势与利益所奴役,成了一个又一个相似的贪婪的鬼魂。于小艾,境州便是病前的都督;于田战,子虞为王还是境州为王都可以立他为都督。若是以贪欲为主线去分析剧中的人物行为动机,就觉得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虽然也没有十分深入地去塑造各个人物因为贪欲而引起的内心变化。
其它零零散散得还有一些,比如小艾和子虞对战破解杨苍刀法那段真的很美,比如青萍躺在血泊里和杨平说着话最后用信物杀了杨平那段真的很凄凉。看的时候就一直在想,如果这是部小说应该会非常虐非常好看。是的,如果有更深入的人物刻画和背景设置,这部片子,绝对是一部传世名作。可惜,空有前卫的拍摄手法和唯美的镜头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