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普通的马儿
幼儿时期
面对幼儿各种不合规范的错误行为,不少家长经常束取惩罚的方式。惩罚虽能制止幼儿的错误行为,但很轻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有的幼儿在受罚后会出现暴力行为,有的幼儿会拒绝学习,对父母不友好。即使幼儿表现出顺从,也可能是出于怕受罚。
在许多情况下,惩罚并不能保证幼儿产生正确行为,也不能保证幼儿懂得应该怎样做。
对待幼儿错误行为的积极教育方式是引导。引导的目的在于以积极的师亲子互动方式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能力。
以幼儿把饭弄撒了这件事为例,假如家长用责备的语气命令幼儿把撒在桌上的饭清理干净,这对幼儿来说就是一种惩罚,会让他感到羞耻。假如家长说:“谁都弄撒过东西,我这儿有块抹布,你可以用它把饭粒清理掉,对吧。”这对幼儿来说便是一种引导,不仅给了幼儿纠正自己错误的机会,还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
一、了解幼儿错误行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水平,以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
幼儿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在试图学习如何行动,是在试验四周环境对自己行为的反应。如拿不能玩的玩具,一边用眼睛偷看大人。
幼儿学习或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因为他们错误的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因为他们看到同伴这样在做,或在某种场合,他们曾观察学习到类似行为。如骂人表达情绪。
幼儿在生活中碰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时,他们常以激烈的方式对外界做出反应,以宣泄自己的情绪。
让幼儿单独坐在较安静的地方。在幼儿冷静下来之后,家长和幼儿交谈已发生过的事情。通过谈话使幼儿明白自己错在哪里,该如何做。
二、当幼儿出现错误行为时,家长要帮助幼儿寻找改正错误、解决问题的办法。
要让幼儿知道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而不只是让幼儿知道不应该做什么。家长向幼儿提出合理的、幼儿能理解的行为要求,然后正面强化正确的行为,而不是使用强制、威胁的手段强迫幼儿按大人的要求去做。
当两个幼儿发生争执的时候,大人不要立即介入。因为许多问题可以由幼儿自己解决。幼儿也需要更多的机会去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机会越多,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强。
让幼儿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问题,体会别人的情绪和感受,这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评价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幼儿形成对行为规范的正确熟悉,并有情感驱动而表现出正确的行为。
儿童时期
一、首先要向孩子讲道理,指出孩子的错误行为,说明由于他的错误行为而破坏了规定,或伤害了别人的感情,强调他必须对错误行为的后果承担责任,进行补救。
防止他们采取以下策略:否认错误行为(“我没有做什么错事”);把错误行为合理化(“大家都做了”),为自己错误行为辩解(“是他先开始的”),以推卸自己错误行为的不良后果应负的责任。
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受害者的困难处境上,看到自己所应负的责任,让孩子做一些事情来挽回。
二、说明什么是孩子应该做的。
在采取补救方法的同时,你要费些时间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允许他们做的(而不说什么是禁止他们做的)。
因为许多孩子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你越是禁止的东西,他越是想试试。孩子犯错误有时是出于好奇心,所以你应该避免这种逆反心理现像的出现。
三、说明你不赞成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孩子的不良行为。
当你不满意孩子的某种行为,需要他作出补救时,对孩子本身仍旧要表示好感,不要笼统地责怪孩子。
你可以把批评限制在孩子的一定行为上,例如:“我不喜欢你在屋里大声尖叫,因为这样打搅了别人。”
要避免孩子一不守规矩就是“坏”的想法,更不能使用诅咒或威胁的口吻,表示你不再爱他们了。如果,他感觉你是喜欢他的,那么,你对他将是最有影响的。
四、处理要及时。
紧接着孩子的错误行为之后,要求孩子进行补救,是促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的最有效的办法。尤其当孩子正在采取行动的时候加以制止则更为有效。
如孩子伤害了别的小朋友,母亲应该立即让孩子向对方赔礼道歉,而不要说:“我以后再和你算账”,或“等你爸爸回来再说”。因为延误会使孩子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忘掉。
五、让孩子自己提出补救的办法。
这将促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更多的思考,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假若孩子提出的办法不恰当,你可以再提出一些补救的办法来引导他。
六、要冷静而实事求是。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的后果进行补救时,应该避免喊叫、谩骂、侮辱、讽刺,以及过于严厉的批评,这些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对补救措施反感。
要着重强调的是孩子的错误行为与规定原则之间明显的矛盾,而不是你和孩子之间的不和睦。不要使孩子感到因为他犯了错误,父母就不爱他了。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补救的最终目的,是教给孩子发展自己内在的约束力。
一般说来,孩子学东西快,忘得也快。要有效地运用补救的办法改变一个孩子不守规矩的行为,必须不止一次地强化它。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耐心地、再三地强化它。特别是对那些学得较慢的孩子或情绪上易受到干扰的孩子,更需要较长时间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