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议“拥刘反曹”

《三国演义》是一部由合到分再到合的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时间跨度之长、携带浓厚历史感、堪称史诗级作品的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时间上以汉灵帝建宁元年(168)的黄巾起义为始,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统一全国为止。

线索上以魏蜀吴三大政治集团为主,其中又以魏蜀两国矛盾纷争为主干,在写两国纷争时尤以蜀汉的故事为重点,在写蜀汉时又以诸葛亮为中心。如此层层递进,串联起整个故事。

因果上,以十常侍之专政而起,据《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所说,“因东汉王朝朝纲紊乱,才让十常侍之类的宦官横行霸道,这才激起了黄巾起义,才有了英雄聚义,有了诸侯的兵备,有了诸侯讨董卓,也就有了诸侯割据的局面。”

纵观整本小说,反映了许多主题思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拥刘反曹”思想。为何拥刘?为何反曹?

原因很多,分析如下:拥刘原因之一:因为刘备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其实历经十八世,追究下来血缘关系已经很淡了,但只要汉室不倒,终归是正统的皇室血脉。时人虽多有疑刘备血统者,但正如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答道:“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何云‘无可稽考’?”,不论如何,刘备的身份是得到了皇帝认可的。古人大多讲究名正言顺,有了这层关系后,人们跟随刘备起义并全力拥护他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拥刘原因之二:因为刘备是一个宽仁待民、以义待士的贤德明君。正如《孟子·离娄上》所言:“的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适逢乱世,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正急需一位能够厚待百姓、扫除污浊,还政清明的仁主。而把“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以人为本”做为毕生政治愿望的刘备恰巧在这时应运而生,成为了光明理想和正义力量的化身,民心所向,焉有不拥之理?

反观曹操民心向背的原因正巧与刘备相对,其一是因为曹操是相国曹参之后,理该世为汉臣,而今却心怀篡弑,常挟天子以令诸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行此大逆不道的行径一方面会引起君臣观念根深蒂固的人对其口诛笔伐;另一方面也会让大权在握的各路诸侯怒火难平,群起攻之。其二是因为曹操行事阴险狡诈,凶残狠毒,嫉妒贤才,不如刘备得民心,因而时人多拥刘而反曹。

罗贯中奉行儒家准则,以忠义作为评判是非的主要标杆,《三国演义》中刘备仁,关羽义,孔明忠,无不体现了浓厚的儒家理念。再加之南宋朱熹的推崇,以及民间一直就有的倾向,导致“拥刘反曹”仿佛就成了封建正统思想一般。

但据《明清小说研究》言“从史学方面看,陈寿《三国志》到司马光《资治通鉴》,都以魏为正统。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始称蜀汉为正统。清初毛宗岗父子带着强烈的正统思想和故国之思修订《三国演义》,进一步渲染和强化了“尊刘贬曹”倾向。”即“拥刘反曹”一说是否正确仍存在争论。

会出现这种思想倾向,究根到底无非是因为大部分人认为刘备是忠义仁慈的化身,曹操是奸臣乱贼的象征,然而,刘备亦有阴险狡诈的时候,曹操也有宽厚大义的一面。据悉,自从1959年郭沫若、翦伯赞等历史学家“替曹操翻案”以后,说到历史上的曹操,人们大多交口赞誉,认为他是一位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人物。因此,当刘备并没有想象那么好,曹操并没有想象那么坏的反例逐渐增多时,这种封建正统思想还会如此坚不可摧吗?

先说刘备。有人调侃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不置可否,但刘备每次哭确实都不是白哭的。

三顾茅庐,泪沾袍绣,衣襟尽湿,终于哭动了诸葛亮出山;子龙单骑救主,下马见玄德伏地而泣,玄德亦泣,怒摔阿斗,获得赵云耿耿忠心。然而,孩子摔出问题了吗,并没有。若真是愤怒一摔,最起码也该有个哭声吧。本来赵云出生入死为刘备夺回孩子,刘备才应该是感激涕零的一方,但就这么一摔,不仅不用还恩情,反而让赵云感动的一塌糊涂,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通过恰到好处的拿捏,不伤任何一方,便来了个剧情大反转,巧妙的转换了事情的承受双方,反应之快,妙哉!当阳县撤退,携民渡江,见哀鸿遍野哭声不绝,刘备大恸得想投江而死,借此收揽了大量民心。其实跳河一举明显是假,但刘备表演的情真意切,轻易便糊弄住了老百姓。毛宗岗在评论刘备时,曾说:“或云玄德欲投江与曹操之收买民心一样,都是假处。然曹操之假,百姓知之,玄德之假,百姓偏不以为假。虽同一假字,玄德胜曹操多矣。”只能说御心之术,刘备之用的不着痕迹更甚于曹操。《读三国说英雄》一篇,对刘备的眼泪总结的很好:既是英雄之志的表露,又是义士性情的表现,还是仁君心性的流露,更是枭雄之心的展示。”

除却眼泪,刘备的过分谦让也给人一种虚伪做作的感觉。在第十二回中,陶谦三让徐州于备,固辞不受,陶谦死后,徐州百姓拥挤府门哭拜并关、张二公再三相劝,玄德才勉强同意权领徐州。可若真要固辞不受,那就无论如何也不接受啊,可他却非要通过这种方式营造出自己是骑虎难下不得不受的感觉,说白了,就是矫情。

相似的桥段还有很多。在张松献图劝刘备取西川时,刘备一方面说“他日事成,必当厚报”,但又在庞统献议图西川时说“不忍取之”。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国富民强,从刘备一前一后的话语加之广布恩德以收民心的行为来分析,他哪里是不想夺益州,只不过碍于情面又师出无名,不想强占背上骂名罢了,非要找点事出来,制造出刘璋欺人太甚的架势,然后再兴兵夺之。虚伪阴险的形象在此刻呼之欲出。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毫不客气地取南郡,夺荆州,袭襄阳,挫败了周瑜,气得他金疮发做而死,又何尝是真心想和东吴结盟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穿了,也不过是先从自己的政治利益集团出发,无论盟友还是契约,一旦与利益冲突,皆可背弃,借荆州如是,取益州如是。正如《中国四大名著讲演录》所说“为了成大事,刘备以坚强积极的意志去抑制急、暴、谲的一面,而突显宽、仁、忠的一面,因而有时会因为两方面的不平衡而显得伪善。”

再说曹操。世人皆言曹操为奸臣乱贼,虽托名汉相,实乃挟天子以行帝权。然而,当时天下大乱,皇帝无能,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只要谁有统治与爱民的力量,谁就可以做主宰。孙坚、袁绍、袁术、张角等人谁不想自号称王,那曹操为什么就不能分一杯羹呢?不可否认,曹操确实杀了吕伯奢全家,在为父报仇时也杀了许多百姓,因此被后人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欠下了还不尽的血债,但人不止一面性,有过也有功,有非亦有是。他审时度势的应变能力、知人善用的王者气质以及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皆让人赞叹不已。

在密议献刀杀董卓时,应变迅速,虽然结局是失败的,但比起那些只知道哭哭啼啼却做不出实际行动的人来说,曹操绝对算得上有胆有识,敢想敢做了。杀董卓失败后,曹操潜回陈留,发矫诏,招义兵,竖“忠义”旗,会诸侯,作檄文,真心实意推举袁绍为盟主,尽心尽力。出谋划策。通过献议杀董卓以及。招义兵等事情来看,我认为曹操当时的本意还是“兴大义,为国除贼”,但是在荥阳大败后,见众人各怀异心,于是失望透顶,遂开始打算自立一方。在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把除刘备外的所有豪杰全批判了一通,认为他们都担不起英雄之名,于是更坚定了他雄霸一方的决心。

此外,在魏蜀吴。三大集团中,曹操的兵力最多,文物能臣也是最多的,同时他也有一批。忠心耿耿的跟随着,一方面是因为他赏罚分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虚怀若谷、慧眼识才、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结果。在温酒斩华雄。中,曹操不计贵贱,更重才能,支持关羽出战;官渡之战前夕,闻许攸私奔到寨,不及穿屐,跣足出迎;过五关斩六将中,因惜关羽之才,始终不忍杀之;以及同意。张绣投降、为沮授建坟、哭韦典等例子,皆是礼贤下士、延揽人才之举,使得天下群英荟萃也就不足为奇了。刘备为什么。一直势微力弱,起势较晚,还不是缺少人才来依附。纵观小说,刘备除了诸葛亮和五虎将外,还有多少人才可用?所以说,在招揽人才方面,刘备还是稍逊曹操一筹的。

曹操还具有傲视群雄的军事才能和高超过人的政治谋略。无论是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还是赤壁站拜拜,三笑谈用兵之道,都是曹操一个人的舞台。反观刘备集团,是诸葛亮在运筹帷幄;孙权集团,是周瑜在出谋划策,相比之下,曹操可算是全才了。有人说曹操杀杨修是因其气度下小编,容不下人的表现。诚然,曹操确实杀了杨修,但却还有更深的考较。当时,曹操正在考虑到底该把位子传给曹丕还是曹植,正巧杨秀介入进来了,为了避免兄弟反目,曹操不得不为曹丕扫清前路,因此杨秀必须死。曹操这么做,虽然不够仁道,但出于政治考虑,只有这样才是最好的安排。

曹操的权势尽管一再扩大,但却头脑清醒,没被权利冲昏头脑改汉篡位。在当时,刘备打下汉中后,先称王再称帝,速度之快吧,令人咂舌。刘备打出的旗号本是匡扶汉室,但自己却称帝了,这也是违背了君臣的名义,是僭越的行为。然而曹操始终只自封魏王,恰到好处地控制了自己的欲望,准确定位自己包的政治绝色,这种强大的自制了力,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除去政治家的头衔,曹操还是一个优秀的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赤壁之战前夕,他横槊赋诗,唱出了“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揽士情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现了他一生的雄心壮志。相较刘备、孙权在文坛之无名,曹操在如此慌忙的战争时间中还能生出这么高的文学造诣,留下这么多的名篇佳作,其出色程度可见一斑。

正如曾良先生在《明清小说研究》中所说:“由于历史、民族和作者的原因,《三国演义》贯穿着‘拥刘反曹’的政治倾向,把刘备塑造为理想的明君,而魏与吴之君则成了反面与侧面陪衬(尽管小说的客观意义不完全如此)。因此,一般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与作者同步了,较少从反思角度提出质疑。”

《三国演义》从道德标准出发,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过于单一和单薄,而我们应清楚的认识:人物性格是具有多面性的,除了道德标尺外,还应该结合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全面看待,不能管中窥豹,限制了自己看问题的视野。作为一本小说,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民族和写作意图出发,总结出“拥刘反曹”的倾向,我认为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以及读者接受视野的发展,加之逐渐淡化的封建正统思想观念,如果还是像当初一样仅仅是通过单一的方面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善恶,而忽略了人物其他方面的优缺点,则会显得略微片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0,612评论 5 47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345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7,625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022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974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227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688评论 3 39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358评论 0 255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490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02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446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126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721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0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013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504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080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