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语言表现,它是一种概括性的认知,是对逻辑形式系统中各种符号的解释。
学科语义是指学科概念或术语。由于学科知识是成体系的,因而它必然是由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语义共同组成的一个大的语义体系,又叫语义网络。
那么,老师在授课时传达的语义,被学生感知后形成学生头脑中的语义,由于个人经验和理解能力的不同,这两者往往是不同的。怎样使老师传达的语义能最大程度地与学生头脑中的语义吻合呢,这就需要使语义情境化。
所谓情境,就是老师讲的知识点,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画面,创造出一定的情境。
语义情境化有个基本的原理,就是双重编码理论。也就是语义系统+表象系统,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有效编码。比如概念或名词,说出来后,教师要想办法利用图片或讲故事,类比等方法,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定的直观情境或想象,这样才易于理解。如果仅仅是讲语义,即使重复再多定义,学生也不易理解。
一、创建情境的五种方法
1、视觉情境
视觉情境也就是可视化,对于某个语义,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构成情境。如:风吹草低见牛羊,王教师曾问他的孩子,草和牛羊比谁低啊,孩子回答当然是草低了。为什么呢?
因为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见到的草都是草坪之类的,他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想当然地就会认为是草低。但如果你给他看这样一幅图,他一下子就明白,草长的很高,风把草吹弯变低了,牛羊才显现出来。
人都受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没见过的东西是想象不出来的。怎样突破这种局限呢,视觉化,创建情境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2、语言情境
靠语言来创建情境,必须把语言和生活结合起来。王老师说,什么叫语言生动?就是要在人的头脑中构建出一幅画面来。
创建语言情境有三种方法,分别是生活 化+具像化,生活化+比喻,生活化+类比。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情境一定要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结合起来。
3、故事情境
故事具有启发思考,打动人心的力量。比如这样一个故事,很好地解释了GDP的含义。
有两个青年才俊去散步,突然发现前面的草地上有一堆狗屎。甲就对乙说,如果你能把它吃下去,我愿意出五千万。乙掏出纸笔,进行了精确的数学计算,很快得出了经济学上的最优解:吃!于是甲损失了五千万。 两个人继续散步,突然又发现一堆狗屎,乙说,你把它吃下去,我也给你五千万。 于是,甲吃下狗屎,收回了五千万,而乙似乎也找到了一点心理平衡。
可突然,他们同时嚎啕大哭:闹了半天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却白白的吃了两堆狗屎!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只好去请他们的导师,一位著名的经济学泰斗给出解释。 听了两位高足的故事,没想到泰斗也嚎啕大哭起来。好容易等情绪稳定了一点,只见泰斗颤巍巍的举起一根手指头,无比激动地说:“1个亿啊!1个亿啊!我亲爱的同学,我代表祖国和人民感谢你们,你们仅仅吃了两堆狗屎,就为国家的GDP贡献了1个亿的产值!”
4、体验情境
所谓体验,是自己亲身经历得来的经验,经验是具身感知,反身抽象是为知识。
举个最简单的小例子,有人对你说《美人鱼〉这部电影如何如何精彩,他说的再好,也不如你亲自去看上一遍体验深刻。所以如果在教学中,有些概念不好讲清,那就设计出一定的情境带学生去体验。如化学实验等。还有一位老师讲标点符号,学生怎么也不懂,她就带着学生排队,逗号稍微停留一会儿,句号要停的时间长一些,感叹号要跺脚。如此走了一会儿,学生们全都明白了各种标点符号在朗读时的特点。
5、案例情境
举一个例子来讲解当下的知识点,这就是案例情境,哈佛商学院首创案例教学法。
再比如计算机里的早冒泡排序法,面对一大段说明,看的云里雾里,还是不明白,然后王老师就拿出了四个数,具体教孩子该怎么排顺序。做完一遍孩子就懂了。
二、语义和情境的先后顺序
在语义情境化里,哪个先出现呢?一般主张情境要先于语义,这样容易理解。所谓无情境不语义,先情境后语义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三、语义学习的两种路径
一是语义情境化,二是语义结构化。语义必须要形成一定的语义网络,才能把碎片化知识纳入到长时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