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的小说《我是你爸爸》里面有这样一段情节:父亲马林生一怒之下将儿子马锐狠揍了一顿。怒气平息之后,看着缩成一团睡着了,身上留着青紫的儿子,突然想起几十年前的某个夜晚,自己被父亲揍过之后,缩在被子里,摸着身上的伤暗下决心,等将来自己有了孩子,决不动他一个指头。他苦痛地责问自己:什么时候忘了这个情景和这句誓言的?
作为成年人,我们忘掉的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忘了情节简单幼稚的动画片有多么好看,忘了蹲在地上半天看蚂蚁搬家有多么有趣,忘了多么希望爸爸妈妈能多陪陪我们而不是「忙」其他事情。
不过,也有很多没有忘,或者我们以为自己忘了,其实内心深处还记得,比如孩子哭时,我们心里抑制不住的烦躁和不安。
有孩子之前,走在街上,有时会遇见别人家的孩子哭,心想:这样的孩子就是欠揍,揍一顿就老实了。
当了父亲之后,自己孩子哭时,也曾有过打几下的冲动。终于还是下不了手。但是管得了手,管不了心。因为动手的想法被抑制了,心里更加痛苦,「恨不得打自己两耳光」。这话是我老婆说的,用在我身上也贴切,可见我们的感受是相似的。
打当然是不可取的,不过因为哭而挨打的孩子只怕不在少数。在孩子哭时想打人的父母应该也不止我们两个。即便不打,也不想打,骂几句,吼几声,常常是免不了的。
不许哭!
给我憋着!
再哭就(让你爸)揍你!
再哭就不许看电视/玩游戏/吃零食了!
——这是恐吓和威胁。
这么大人了还哭?!丢不丢人!
还哭!丑死了!
——这是羞辱。
屁大点儿事儿,有什么可哭的?
成天就知道哭,还会别的不?
——这是奚落。
老人的应对手段往往柔和些。
乖宝,别哭了,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给你买好吃的。
宝宝快看!这个玩具多好玩啊!
——这是转移注意力。
宝宝是男子汉了,不哭。
再哭小美女就不漂亮咯。
——这是劝诱。
宝宝不是故意的,不许说宝宝。
爸爸/妈妈不对,我批评爸爸/妈妈!
——这是袒护。
种种手段,都是为了让孩子不哭,最好是哭声戛然而止。理由都很冠冕,斥骂的,说是不能太惯着,得有规矩;哄劝的,说是会哭出病来,或者饭前/吃饭时/饭后不能哭,会积食。不论名义如何,归根结底还是大人心里烦躁,希望尽快消除烦躁的源头——孩子的哭声。只是,孩子的感受被忽视了。
孩子哭,必然是有原因的。有些原因,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对孩子却是天大的事情。或者大人不知道原因,孩子表达方式又有限,越小越有限,又缺乏成年人管理情绪的能力,所以只能选择哭这种本能的表达方式。
不让哭,不管手段是软还是硬,都是对情绪的压制。也许手段起效,孩子不哭了,但表达情绪的途径被外力中断。孩子的感受被压抑了,它迟早会另寻出口发泄出来。如果长期压抑,就有可能变成易怒的人,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所以,不让孩子哭,不论是靠强制,还是靠哄劝,并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为了大人自己好,是极大的自私。
那么,为什么孩子的哭声会让大人心中烦躁呢?这就是前面所说的,因为我们的内心深处还记得。记得我们自己是个哭泣的孩子时是如何被对待的。
中国的传统,就是压抑人的个性。社会上如此,家庭里也是如此。我在《既不伟大也不无私的母爱》中说过,很多父母并不爱孩子,或者爱却不得其法。孩子更多时候感受到的不是被爱,而是束缚和压抑。
感受不断被压抑之后,我们心中就有了一个情绪没有被接纳的小孩。我们的身体成长了,知识增加了,但是心中的那个小孩却拒绝长大,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舔舐伤口。多数时候,当我们情绪平静时,小孩在沉睡。而当经历熟悉的场景时,他/她会惊醒,看着曾经让他/她受伤的场景瑟瑟发抖。
眼前哭泣的孩子让我们恍然觉得那是当初的自己,自己却在那个小孩的驱使下,化身当年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重演当年的情境。那个小孩这样做,是为了证明自己当初受到那样的对待是正确的,自己拒绝长大是正确的,自己的父母那样对待自己是正确的。这样一来,自己的遭遇似乎就不那么痛苦了,内心也不那么撕裂了。
于是,对孩子的压制也在一代接一代遗传下去,这是与基因遗传同样根深蒂固的情绪遗传。
知道了我们的烦躁是源自内心那个没长大的小孩,这是不是就能让我们在面对孩子的哭声时不再烦躁了?不能。但是,这是自我觉察的开始。自我觉察可以让我们明白,我们烦躁、愤怒、想诉诸暴力,并不是因为孩子,而是因为我们自己。所以,抑制住那个小孩的反应,深呼吸,试着接纳孩子的情绪,尊重他/她的感受,拥抱他/她,说出他/她哭泣的原因和感受:
你最喜欢的玩具坏了,你很难过,对吗?
你的腿撞到了,很疼,是不是?
你受到批评了,感到很生气,是吧?
孩子会感受到你的理解和接纳。也许他/她的情绪开始有所缓和,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是,请记住,拥抱、接纳,不是为了让孩子不哭,而是让他/她知道,他/她的感受有人懂,他/她有权利感到难过、痛苦和愤怒,他/她可以真实地表达情绪。
而且,拥抱你的孩子,也是拥抱你内心的那个小孩,接纳他/她的感受。你会发现自己的情绪也在平复,心中的小孩渐渐变得柔软,烦躁慢慢退去。
如果你不知道原因,至少不要制止孩子的哭泣,也不要问为什么。这时候孩子说不出来,也可能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原因可以稍后再找。现在只需陪着他/她,你的陪伴会让他/她渐渐平静下来。如果他/她不让你陪,那就由她去,让他/她自己待一会儿,相信他/她能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非要说点儿什么,那就说:
哭吧,孩子,爸爸/妈妈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