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去育德
我班晓辉成绩优秀,但上课总是爱捣乱,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对老师的批评更是置若罔闻。昨天他又和同学发生矛盾,掐着同学的脖子,把人家摁在课桌上,那个同学憋得脸通红,差点出大事。
我也早已了解到晓辉是单亲家庭的孩子,父亲忙于生计起早贪黑,很少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错误要么打骂,要么交给老师一走了之。另外,之前一些老师觉得晓辉成绩不错,对他品行方面出现的问题听之任之,也有个别老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得晓辉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
教育的目标是育人,育人的终极是育德。通过晓辉的案例让我不断反思:教育过程中是否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氛围?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学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日常工作中如何加强学生的德育?对于转化晓辉这样的学生我也产生了以下思考:
一、要在爱的情感中去尊重学生
教育转化如晓辉般品德缺失的孩子,爱和尊重是前提,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尊重甚至比爱更重要。美国作家艾默生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和需求,这是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第一步,它可以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从而促进其内心世界的矛盾转化。晓辉曾因为犯了一点错误,被一位老师无情地推到室外,且形成恶性循环,以至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作为老师,我们要用心呵护孩子受伤的心灵,用言行间透露的尊重和爱去感化,点燃他向善的欲望,相信这样的教育必将春风化雨,用尊重唤回孩子的自尊与成长。
二、要在了解的前提下去信任学生
雷夫在他的第56号教室开启教育征程的第一句话就是“请你们相信我”。他认为一些教育行为之所以无效,或者说效果不理想,不是因为没有因材施教,也不是因为缺乏耐心与爱心,而是教育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最基础的东西——信任。
晓辉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发展的可塑性决定了其行为的不确定性;个性的丰富性,决定了其表现的多样性,犯错误在所难免。我们应在通情达理中暂时性的容忍宽恕他的错误,采用灵活委婉的方法去教育他,鼓励他,给予他足够的信任。只有让信任的“阳光”普照心灵,给孩子的发展注入绿色环保、永不枯竭的“太阳能”,才能为其成材提供永恒的动力。
三、要在互信的基础上与学生沟通
老师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是天真淳朴的儿童,是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的孩子,是看问题表面而又情绪化的小学生……缺少沟通,他们很难明白老师的一片良苦用心,甚至会误会老师。沟通是强化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学生一旦理解了教师对他教育要求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就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假如教师们对晓辉能多一点倾听,多一点关爱,多一点沟通与了解,这样的学生也不会成为“典型”。
德育毕竟不同于文化课,只由学校承担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育人目的,家庭才是德育的第一发源地!晓辉发展到今天这步,家庭教育中德育的缺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尊重、信任、沟通更应该是孩子的家庭应该给予他的最宝贵的财富。因此,解决晓辉身上存在的问题,还应当从家庭教育入手,为他的健康成长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毕竟解铃还须系铃人,解开思想的疙痞,才可换得孩子一步步的转变。
晓辉,当老师们和你的家人一起将更多的尊重、信任与沟通奉送给你时,相信你也会慢慢呈现出自己更加文明友善,更加阳光灿烂的生命成长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