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热传一个叫“陶瓷兔子”写的《我不怀疑你的能力,但不看好你的人品》的文章,有意思的是,作者是女性,转发者多数也都是女性。
我也拜读了此文,道理上讲,文章的主旨我并没有疑议,但是文章出自一个号称“将心事写成故事的鸡汤少女”,再看看文章中的几个事例,我觉得此文无异于毒药,哪能算得上鸡汤?
故事一,无非谴责一个跳槽的人没有呆够一个月通知期就走人了, 结论就是“不是体面的离开”。不知道鸡汤少女在什么公司做过,做过多久,站在雇主的角度,的确希望哪怕是要离职的员工,也要站好一班岗,这没错,但是现实中我看到太多的例子,员工离职都会把没休完的年假或其他假计算到离职期,提早一点离开,因为没有公司会把假期折合现金支付给离职员工,要求离职员工干满到最后才走掉的,请问这时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这位离职员工有道理吗?
只要员工交接清楚,走了以后不诋毁原雇主,或者谨守商业秘密,我觉得这就是好合好散,没必要揪住人家辞职然后早离开了做文章。
显然这是一个对职场规则不甚了了而后无病呻吟的矫情之说。
故事二,讽刺一位参加《非你莫属》节目的销售冠军,只是因为他把5000多元的课程卖给了月薪2000的环卫工,12位在座的老板齐刷刷灭了灯。
且不说这就是一档真人秀节目,不用太当真,即便是真的,这12位老板都是圣母圣徒?道德楷模?固然企业有社会责任,断章取义的做出是非判断认为把5000元的课程卖给月薪2000元的环卫工就是不道德?妄称“越是社会底层的人,越无力鉴别信息的真伪....", 干着底层工作的人就没有分辨力?作者某种小资产阶级的优越感倒是不自然的流露出来了;"不择手段的将不适合的课程推荐给明显没有能力负担的人”,怎么确定清洁工家里就没有支付能力呢?只看月薪?
因为故事不完整,我们不应该如此轻率地下结论。我们凭什么认为月薪2000的清洁工就不能有情怀?你又凭什么说服月薪2-3万的父母非得把孩子送到美国或者海外读书?为什么不认为真的有价值的课程会改变一个清洁工孩子的思维方式进而改变命运?
此时我倒是真觉得这些所谓的文青们倒是有些自视甚高了,至于那些所谓老板们,你就呵呵地一笑而过吧。
故事三,赞美谷歌的“不作恶”,特别提到谷歌和雅虎的竞争问题。其实,作者并不了解美国的法律,有些时候不是仅仅以收购对手公司进而消灭竞争对手这么简单的,美国还有反垄断法呢,何况这里还有经济和政治方面的考量。
结论没错,格局见结局,但是什么是格局?又见什么结局?以这位涉世未必很深的鸡汤少女东拼西凑的文字,我是没看出来。
冯仑说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是一个人生阅历已经很丰富的出世者的思考。
对于阅读者来说,刚转发完这篇有点小励志的文章,转头奔向电脑赶着干不完的工作,心里咒骂着经理晚上还让我加班,年底也不给涨工资,不知道是不是已经忘了刚刚“陶瓷兔子”告诉你的“格局”呢?
你说这是鸡汤啊?还是毒药?洗脑式地告诉年轻人重格局,有时只会教会他们更世故,圆滑,至多精神上小小的自慰一下,倒是可能合了那些“鸡汤式”作家,学者, 老板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