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管建刚老师的《管建刚和他的阅读教学革命》,收获很大。全书从语文“教什么”到“怎样教”给我了很大的启示。
一、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
文中指出,阅读包括三种属性:阅读的自然属性、阅读的道德(政治)属性、阅读的专业属性。
第一种属性——自然属性,即对文章内容意思的理解。中年段学生经过一定训练后,具备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训练的方法包括1-概况文章大意、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章内容、4-找关键词和关键句、5-读懂文章的言外之意)。高年段的课堂上,如果老师仍然花大量的精力“课文讲了什么”上,学生必然是提不起兴趣的,因为所讲的内容对他们来说毫无新意,毫无难度。
第二种属性——阅读的道德属性,即文本的意义,我的理解是即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书中认为点到为止,不应该过于强调其道德属性。一方面,讲得过多,那么语文课就成了思品课;讲得过深,则成了哲学课。另一方面,人文性不是语文学科的特有属性,所有的学科都应该包含人文性,老师的一言一行、学校的环境等都应包括人文性的教育。
第三种属性——阅读的专业属性,即文本的表达。写了什么,学生往往很容易看出来;但是如何写,如何谋篇布局,如何遣词造句,却是文本背后的“奥秘”。这,才是语文课需要交给学生的。
正如吴忠豪老师所言,语文教学要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而在管老师这里,“教语文”即帮助学生探索课文背后的写作奥秘,教给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即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二、“指向写作”的语文课怎样教?
浏览全书,发现“指向写作”的教法有章可循,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关注标题
日常教学中,老师常常会引导学生关注标题,告诉学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通过标题去猜测文章的主要内容。此种教学方式,关注的仍是内容,而非表达。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很容易知道“标题”的含义,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起标题”,知道了为什么,学生也便会取出高的标题了。
教学举例:
《变色龙》这篇课文的标题,容易误导学生,写老师,作文题目《xx老师》《我的老师》;写小狗,作文题目《小狗》。写什么起什么题目在两种情况下允许,新鲜感、大人物。《变色龙》属于前者,《钱学森》属于后者。
写肖邦爱国的一篇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标题取自课文中肖邦所说的话,是不同以往的取标题的方法。
《装满昆虫的布袋》写法布尔,却没有用《昆虫学家法布尔》等常规标题,引导学生发现文中提到几次布袋,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文章标题和内容的呼应和紧密结合,更加突出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热爱,进而让学生懂得好的标题是需要精心设计的。
2、关注结构
关于文章结构的教学,不应止步于“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此类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概况文章、理解文章大意。但是作者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写、按照这样的结构写,帮助学生理清这些问题,才是发现作者谋篇布局的奥秘,培养段、篇的意识。
教学举例:
《秦兵马俑》,作者介绍俑的顺序为什么是按照将士等级排序,能否打乱顺序?
《泉城》为什么按照排名四、三、二、一的顺序依次介绍泉水,能不能四、二、一、三?如果段首是四、二、一、三的顺序,后面的段落应该怎样排序?
《陶校长的演讲》一文中,演讲的顺序为什么是身体、学习、工作和道德?为什么不将道德放在第一位?
《珍珠鸟》一文中,作者写了和珍珠鸟亲密相处的几件事?这些事情能不能打乱顺序?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钱学森》一文中,为何一开始先写他回国的这一画面,作者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写?
《大自然的文字》中,作者先介绍天上的文字,再介绍地上的文字,原因是什么?
《轮椅上的霍金》中,为什么这一句话要单独成为一段?
《滴水穿石的启示》中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段落?
2、关注选材
教人物这类的文章时,可以让学生重点关注作者的选材的取舍,选材时注意所选择的事件与传达的人物形象的关联性、注意内容的长短和分配、注意选材的典型性和新颖性。作文不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教学举例:
《滴水穿石的启示》中写李时珍,为什么不写李时珍救死扶伤的故事?
《理想的风筝》写了老师课上两件事,课下关于风筝的两件事,四件事情为什么长短的分配是这样?课上的事和课下风筝的事有什么关联?
《水》为什么作者的笔墨重在一勺水洗澡而不是场面宏大的下雨天玩耍?
《珍珠鸟》中,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几件事?能否多加几件事?(有选择、不重复)
3、关于说话句
教学时关注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说话句,而非说了什么。
教学举例:
为什么文中用直接引语而非转述?
为什么文中用转述而非直接引语?
文中为什么只写了这些对话,按理说xx在此处肯定说了很多话,作者为什么不写?
这里能不能加提示语,为什么?
提示语为什么一会儿在前、一会儿在后,一会儿没有?
为什么作者引用了xx的这几句话?
4、关于表达的方式
平时的教学中,常常重复多次对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的教学指导,让学生找出这样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而好处无非是准确、形象、生动。对于怎样也写出准确、形象、生动的文字来,却少有指导。
教学举例:
《变色龙》一文用记叙文的方式,通过人物的对话,写出了变色龙的特点,教学时师出示专业性较强的说明文,引导学生发现与课文所用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发现这样写的好处。
《水》中,关注文中的特写描写,为什么要特写?如何特写?(如何把水从身体滑过这几秒的事情,写得这么长,读这段描写要45秒)
5、关于语言对称和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对称美:形式美、节奏美。
教学举例:
《滴水穿石的启示》中,引导学生发现中心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而不”一次前后两个词字数一样,对仗工整,互为反义词。
《秦兵马俑》中四字词语的运用(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它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个个目光炯炯,双唇紧闭,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黄山奇松》中,“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能否把“或”都换成“有的”,为什么?为什么一处用“状如”,一处用“形似”?
6、关于写作意识
教学举例:
《滴水穿石的启示》,怎样将一句话变成一篇文?(即议论文的写法,提出,正面例子,反面例子,得出结论)
《泉城》中,为什么描写泉时,用的不同的动词(涌、汇注、喷吐、冒)?(作者抓住不同泉水的特点,找到差异、写出差异。而指向内容的教学中关注这样写的好处——用词准确、抓住特点)
7、其他
包括文章的曲折感、借物写人、侧面描写、点面结合、细节描写、呼应等。
总之,教学上不仅仅关注字词的表达,更关注篇的意识和篇的路径;段的意识和段的方式;线索意识;剪裁意识和剪裁路径等。
三、教学方法有哪些?
教学方法较为通用,无论是教内容还是教写法,都可以运用。其方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经历思考、推理、碰撞、冲突,自己得出结论。
常见的方法有:
1、试错法,如故意删去某段描写,询问学生是否可以,为什么?或故意让学生写,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不写。
2、对比法,出示原文和老师改文,体会哪个好,为什么?
3、还原法,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剪裁和布。
此外还有矛盾法、类比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