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火爆的纪录片莫过于《零零后》了。
对于《零零后》我并不陌生。因为之前在纪录片《小人国》里看过,记录的是北京幼儿园巴学园孩子的故事。《零零后》是《小人国》的续集,用十年的时间,记录其中七个孩子的成长。
十年来,七组家庭收获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个中滋味,只有家长、孩子能够体会,也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思考。
我们要不要因为孩子失去了自己?
片中,锡坤跟妈妈合撑一把小雨伞,相互紧靠,奔跑着走向考场。母子二人背影略显凄凉。
在前往考场的路上,锡坤一脸的无奈和被动,在母亲的殷切期望面前,锡坤没有表达的余地。
为了孩子的教育,妈妈孟母三迁,从幼儿园开始搬家,到了小学为了更好的照顾孩子,妈妈自己选择辞职,与丈夫分居两地,只为更好的照顾孩子。
从锡坤妈妈的眼里,可以看出她对孩子的期望。
那是无时无刻的关注、望子成龙的期盼,让人无法直视。可以看出,锡坤深怕自己的一个不小心,会让那勉强点亮的眼神黯淡下去。母亲为了她付出这么多的牺牲,自己怎有不努力的理由?
片尾,锡坤给妈妈写信,非常感谢妈妈对她的培育,今后将会付出所有的努力报答她。负重前行、沉甸甸的母爱,是推动锡坤前进的动力,也有可能是反向的阻力。
当妈妈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的时候,当妈妈在生活学习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孩子的主动性就明显降低了,与片中同龄人相比,锡坤明显就感觉与同龄人不在一个层次。
“现在的孩子是不是都很恋家?”当其他的父母恨不得把孩子拉回来的时候,锡坤妈妈却感慨孩子对她太过于依赖,怎么推也推不出去。
过于操办,孩子当然很依赖父母,仅此而已。
到底要不要二胎?
国家政策的突然放开,让很多原无准备要二胎的父母们,搭上了末班车,不惜在生育的高龄生下孩子。
萌萌一家,因为妹妹的到来而显得不和谐。
十五岁的萌萌,面对家中突然出现的妹妹,显得极不适应。
十余年来,一直是父母掌上明珠的萌萌,突然要做一个懂事的大姐姐,这个角色转变的有点太快。萌萌对妹妹没有明显的交流欲望,被妹妹“横刀夺爱”的萌萌,失落之情溢于言表。
为了增强姐妹的感情,父母用礼物激励加考核的方式,约定萌萌每天花十五钟时间陪妹妹玩,只要持续半年,就有一个高级耳机奖励给萌萌。
在陪妹妹的过程中,萌萌基本上与妹妹无互动,两人各玩玩具。萌萌自言自语的说,大好的年华浪费在陪柚柚(妹妹名)的身上了。
谈及萌萌的幼年,她母亲在镜头前泣不成声。她说,想到孩子小时候对她的依恋,感觉自己的内心都要被化掉了。在《小人国》里,萌萌刚入幼儿园时,每天哭喊着要爸爸。
而今,连萌萌自己也感慨,我不喜欢现在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我长的太快了,我也想回到小时候。
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了难以沟通的沟壑,原因在哪里呢?一位朋友评价他们,经常只看到你们两人带着小的孩子,让人家以为你们就是一家三口,都不知道还有个大女儿。
想当然的,对于父母来说,小的孩子更需要照顾,大的应该更懂事,可十年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萌萌,怎能一下子接受这种落差。
回想下,我们要二胎的目的是什么?
不外乎是希望孩子有个伴、能让家庭更加的幸福美满,既然如此,在二胎之前,何不与孩子做好沟通。如果父母能在之前跟孩子做充分的沟通,且能在小孩子出生后对两孩子一视同仁,不至于让外人都能感觉到只有一家三口,那么,两个孩子的相处应该不是问题的。
退一万步来说,如果大孩子真的很排斥,那又何必给全家人添堵?
俗话说,生二胎一定要在两个孩子相差三岁以内,否则大了会难相处。对于相差十岁的大孩子而言,这个小十岁的弟弟妹妹并不是他的玩伴,只是来抢夺父母关注的竞争者,又何来姐妹和睦?
经常冷战的父女
幼儿时期的萌萌对父亲很是依恋
内向性格好还是外向性格好?
在知乎上,很多人评价片中的一一,都被她质如兰的气质所吸引。不疾不徐的讲话,如浴春风的微笑,淡定从容的表达,非常的优雅得体。
可是在幼儿园的时候,她表现出来明显的不合群,面对老师的建议,让她去找小朋友一起玩,一一说,我有选择不交朋友的权利,我很喜欢自己一个人玩。
她自娱自乐的方式有很多。
乐此不彼的来回把手搓热,一个人在教室内走来走去,一个人坐在角落安安静静的看书。
除了不与其他人交朋友,她的其他表现都很棒。在老师的引导下,她逐渐意识到交朋友是正确的方式,有了朋友会有新的快乐。
但内向的性格应该是注定的。13岁的一一,也很享受独处的快乐。
她说,与朋友一起交流,是接收世界的信息,与自己独处,是整理世界的信息,多么美好的总结。
所幸,一一的父母对孩子的性格非常的认同。他们从来没有认为,内向就是不好的。一一的父母希望孩子做一个简简单单的人,过一个幸福平实的人生。
而正因为他们的坚持,才保留了一一的那份从容,否则她迈向社会后,总会产生这样的纠结,我应该去找朋友吧,要不然就是不对的。
在社会上生存的方式有很多,社会交往是必须的,但也不至于如阳光空气般那么不可或缺。很多科学、艺术性的人才,都是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也因此,他们能够沉入下去,获得成就。
保护孩子,尊重孩子,一一的父母做的很棒。
心理学家荣格说,人可从不同的事物中获得能量,外向的人,从与他人相处中获得能量;内向的人,在独自思考中得到能量。
我们需要摆正对“性格”的简单分类,因为内向者和外向者,本身就是构成精彩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岁的一一,前往巴学园做义工
孩子的道路由自己确定还是家长规划?
对于家长来说,最纠结的莫过于孩子的择校。
天天与刘嘉阳两个从同一个幼儿园毕业,但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两人最开始都是国际小学上学,接受了国外的这种个性化教育。但在上初中之际,天天自我认识到,更适合到传统学校,然后抓紧时间补课,到公立学校上学。
刘嘉阳是坚定的国际化教育的拥护者。初中时,到国外的经历更让他坚定了出国的信心。自小性格外向很受同学欢迎的他,到了国外也同样成为群体的核心。流利的英语加上外向的性格,让他到国外也如鱼得水。刘嘉阳说,像他这样的学生,在公立学校半个学期就被退学了。
孩子能够自己知道该选择怎样的道路,其实父母应该要感到开心,至少孩子有明确的目标,会对自己的选择做出努力。
刘嘉阳的妈妈说,只要孩子选择的,他都支持。这种自信,是建立在从小紧密沟通的基础上,当你足够了解孩子的时候,做出的选择当然也就显得从容。
天天的父亲也是典范。在中考结束后,带着孩子去西藏骑行一个月。在孩子目睹了塌方、暴雨等恶劣天气后,父亲进行引导,教育孩子遇到困难不要抱怨,抱怨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人生遇到的问题还很多。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生活的教育就是孩子最好的精神财富。天天说,遇到困难,只能自己迎头去克服,只要方向定了,其他都不用想,沿着这个方向努力就可以。
片中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是育儿中普遍存在的共性,比如母子亲子关系,二胎关系,孩子性格内向和外向的顾虑,择校以及青春期的困惑。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发现自己,成就自己,这个过程的前期,就是要通过父母的陪伴,加以适当的放手,让孩子通过自我成长,实现每一个阶段的突破。
感谢纪录片导演张道同,感谢片中的父母和孩子们的配合,让我们看到了育儿生活的精彩片段,从而在育儿问题上有了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