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黄慧宇,是“考试之后”的产品经理,也一直自诩是个理想主义者。
选错专业,给了我梦想开始的机会。
也许你有怀疑,也许你会鄙夷,但我要讲的,只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
选错专业
2009年7月,我被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专业录取。
“你真的要去东北做钳工?”一个考上北大的女同学轻轻的问我。夏日的阳光透过她的发梢,有点儿刺眼。
“你瞅啥?”我眯着眼,“是一个叫瓦特的钳工搞出了蒸汽机!”
差2分考上清华的我,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者的尊严。
因为是调剂到哈工大,所以专业选择很仓促,只是在新闻联播里常听到“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个词,就随便填了一个机械专业。
其实作为一个小地方来的考生,我对任何专业都没什么概念,甚至不知道选专业选择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还记得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我畅想最多的是哈尔滨-40℃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样,以及学校会不会有很多金发碧眼的俄罗斯美女留学生。
大一有机会转专业,但大家都在学基础课,我也没觉得不同的专业有什么差别。每天和同学一起搞社团、踢球、玩游戏,忙的不亦乐乎。我经常坐在教学楼顶层的落地窗前的地板上,虽然窗外的城市不算太繁华,但矫情劲一上来,总是觉得属于自己的大好前途正滚滚而来。
后来,随着了解的越来越深入,我发现机械学科的知识极为繁琐和枯燥,大量的经验公式、推荐系数…这些东西比蒸汽机先进多了,可离“发明蒸汽机”越来越远,我学起来相当的痛苦。
大二时更是目睹一位学霸师兄接了一个月薪2300元的Offer,让我们这群新兵蛋子目瞪口呆......他告诉我们,机械行业薪水都不高,但是很稳定(后来才知道,就是工资涨得慢的意思),他年轻时也有大梦想,但是现在只想过个安稳日子了,“想改变世界的话,一开始就不应该学这个。”
这位师兄叫什么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但还是记得他失望的语气,只是忘了问他,是对自己失望,还是对别的。
2
辞职创业
“毕业以后要转行”,这是我大学后两年最坚定的一个想法。
我从大三开始就和一帮计算机系的兄弟们鼓捣项目,但经常临到考试才发现,我并不是他们圈子里的,只有机械的学分才能换来毕业证。
大四时,因为在留学和工作的问题上纠结过久,我错过了找工作的黄金时间。加上哈尔滨地处偏远,招聘机会本身就不是很多。当我开始求职,还过得去的工作似乎只有搞机械本行了。就这样,我在一个从事工业设备生产的公司草草地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在画了3000多张图纸后,我对未来的迷茫达到了顶点。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大学志愿的选择上是不对的,但我还是愿意相信,选专业上时的草率决定,直接导致了这份毫无乐趣的工作,而这种生活却将日复一日,望不到尽头……
我很怕去想,画了几年千篇一律的图纸之后,自己还能再去做点什么。我觉得梦想在远去,甚至开始用自己一直瞧不上的鸡汤文和励志演讲来激励自己,试图在理想主义的信念上寻找突破口,但心里最怕的却是自己就这样庸庸碌碌下去,一辈子就这样了。
正如柴油机的原理,当心情压抑到了极致时,反而点燃了心中那股逆反的火花。反正已经没什么好失去的了,索性就不要再怕打破瓶瓶罐罐,大胆追求自己的梦想吧。
我开始思考,在没有画那些图纸之前,自己能去做些什么,想好了就去做!我认为这是一种兔子急了要咬人的能量。
大学期间我做得最正确的一个选择,就是在新东方做兼职教师。我讲过中学生物和GRE,发现自己很擅长和学生沟通,也很喜欢教学时的感觉。一开始只是想挣点生活费,后来因为教的学生有考上北大的,逐渐变得越来越有名气。尤其是想到自己和学生们聊人生聊理想时的状态,我暗自决定,应该去做教育。
但是问题来了,如何起步呢?我是不是要回去做兼职老师甚至做家教?当理想要落地时,往往会发现,早已没有可以驻足的地方了。
后来,我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北师大学教育学的妹子,和她聊到了能不能创业做一个互联网项目,给中学生们志愿选择上的指导。“我们都在选专业上踩过坑,为什么不能做一个产品,帮助现在的高中生们填志愿?”
被选错专业折磨了多年的我,一下子有了强烈的共鸣,理想主义的热血当即涌上心头,于是,我马上就辞职创业了。
3
无疾而终
有人说,创业成功的人肯定是现实主义者,因为你必须不断做出最合理的选择,才能把事业做大;但会选择创业的人肯定是理想主义者,因为只有理想主义者才会做这么不划算的事。
创业三年,我至少知道了后半句的分量。但我同时也发现,做自己热爱的事,你能爆发出十倍百倍的能量。说实话,如果自己的专业没有选错,以我一个在人前说话手心都出汗的样子,大概永远不能鼓起勇气去创业。
选错专业,也许真的是我遇到的一大幸事。
据说好多牛X的人物在做大事之前,往往有各种了不起的征兆,但我做了决定之后,却没有任何发现。我甚至记不清自己决定创业具体是哪天了,只记得和伙伴们分析了这件事巨大的社会意义,痛批了这个领域的各种江湖骗子和各种乱象之后,下决心要用最完美的方式为这个领域带来希望,我们要用最高尚和坦荡的方式实现商业上的成功。
我们怀着一个非常理想主义的心情,认为自己在做一件即将影响整个中国教育的大事。
创业最初,我们首先排除了市面上最多的专家咨询的路线,因为我们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在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内,为另一个人的人生规划提供真正有意义的指导,哪怕他还是个涉世未深的中学生。于是我们开发了一个线上产品,邀请各个大学的师兄师姐们,分享自己在大学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师弟师妹们选大学和专业提供参考。
产品推出后,意外的受到考生们热烈的欢迎。10天之内,用户从100个增长到30多万!很多考生留言说,谢谢我们让他提前知道“××专业是个什么鬼”。但是,有一位高三的家长告诉我,她花了50块钱咨询了一位北医大的博士生,对方给孩子推荐了临床医学专业,但孩子不喜欢;家长又花了50块去咨询另一个硕士生,得到的建议是物联网专业前景一片光明。
真实的原因是:过来人的经验看上去很不错,但是无法解决最原始的问题——考生连自己能考上什么大学都不知道,在众说纷纭的经验大海中,他们只会更迷茫。
就这样,我们倾注了所有人力、物力、精力、财力的项目,就像一部叫好不叫座的电影一样无疾而终。
后来我们试图做各个大学的专业百科全书。熬了无数个夜晚,跑了无数个大学的各种角落,无数次联络热心同学,做地推,搞宣讲......我们发现,没有足够的深度,也很难解读出相似专业之间的区别,专业和职业的错综复杂关系更是难易梳理,真是一步一个坎。更为致命的是,我们费尽心血搞出来的部分成果拿给用户,对方表示“有点儿意思”,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失败都如此不惨烈)。
4
再面理想
三年来,类似的探索大大小小做了不下十次,每一次都从兴奋开始,以加班熬夜为主体,以黯淡收场。唏嘘了好多次,打起精神好多次,然而信心每次都能被自己重新拼好,完整如初(我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我一次次收拾出发的行囊,心中想着远方。
最终我又纠集了一帮清华、中科大、北师大的博士硕士,做了现在的“考试之后”。
目标依然是当初的理想——让高三的考生们更好地填报志愿。我方案是最简单粗暴的“挑大学”和“选专业”两部分,就和现在的志愿填报流程一样,先定大学,再来定专业。
“挑大学”从分析自己能考得上哪些大学开始。我们要根据考生的分数为他们推荐大学。市场上也有这种服务,价格几十到几万不等,每一家都说得神乎其神。我们断定,这必然是一个特别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因为大学那么多,分数线每年又都不一样。
收集数据的工程量的确浩大,31个省,2700所高校,500多个专业,6年的录取数据。
但是我们把所有的数据捋一遍下来,发现分数虽然是波动的,但是各个大学分数线对应的全省排名却是相对稳定的。负责数学模型的薛博士以分数排名作为基础重建了各个大学的录取模型,又加进去了高考人数、高考试题难度、大学扩招情况等参数,竟然完成了一个预测模型。模型30页A4纸就搞定,我拍了一张你们感受一下。
我们拿模型用历史数据“预测”2016年各个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误差在3分以内的大学有2400多所(全国大学数量的93%)。我们很惊讶,于是又换了几个年份来交叉“预测”,结果惊人地相似。
好吧,其实这种预测算不上什么大数据,也不是什么人工智能。你拿到任何一个大学最近几年的录取分数,换算成本省当年的排名,再综合一些其他因素,自己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只是全国这么多大学,一个人很难找到并在短时间内处理这么多数据。
分数填进来,系统会老老实实地和全国2700所大学的预测录取分数线做对比,然后推荐适合的大学,这些计算在你点了按钮后的2秒之内完成。而下一步要做的,就在推荐的大学之间,用你的偏好做筛选了。
分数预测是基于历史数据的,93%的大学都很准,可还有少数大学分数线波动是比较大的。所以除了用历史数据看趋势之外,我还希望考生能通过当前的数据了解竞争态势。于是我们做了这样一种处理:用户点进每个大学的详情,都可以看到其他点进来的竞争者们的分数分布情况。
一句话:你的竞争对手有多少,他们都考了多少分,一目了然,要不要填报,自己看。
5
打磨产品
好吧,我承认产品做到这里,已经没有办法做那种“精准定位大小年,帮你捡漏进名校!”的宣传了。当然,理想主义者也不会打这种广告,我们只会努力去打破各种信息不对称。
我们始终相信,透明公开终将让多数人受益。
就像自动驾驶再成熟,大多数人依然不愿意乘坐一辆由机器自己开的车一样,我认为上面所做的一切虽然很好,但是还是缺乏那么一点人情味。
也许这就是专家咨询比大数据分析更受欢迎的原因吧。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和一些大学招生老师聊天时他们抱怨,招生咨询会里人头攒动,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回答一些诸如“我这分能不能上你们学校”这类简单的问题上,真正有价值的交流时间特别少。
我一下子豁然开朗:考生和招生老师的交流,不正是所有人期待发生的事嘛。我们在短时间内调研了很多大学,老师们纷纷表示,很愿意在线和学生交流。
于是,产品有了最终的大杀器——你对哪个学校有意向,就直接和招生老师们聊天。你关心的问题,他们往往有最权威的答案。
挑大学就到这里了。说实话,大学老师都可以“撩”了,我真的不知道你还会有什么不满足的。
第二步就是选专业了。
我们做过一项调查,全国有72.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选错了专业。专业要怎么选呢?我认为对于大多数考生而言,专业既要适合自己,同时专业本身也要足够有的发展潜力。
我的项目组所在的母公司“新锦成”,十年来一直在为学校提供生涯测评系统,我们以成熟的测评系统作为基础,帮助考生发现适合的专业。对比目前市场上各种大数据、高科技,一片浮躁,有几家公司会在一件小事上打磨十年。想到这些,不禁一阵欣慰。当然,不是只有我们一家,还有一些产品在“什么专业适合我”这个维度的表现也是很不错的(原谅我就不在此做推荐了)。
对大学专业本身的把握,我就不得不提“新锦成”的另外一个优势了。在大学专业就业数据分析领域,我们同样有十年的经验和数据积累,为全国800多所高校和省教育厅提供就业质量分析服务,和就业质量报告解读咨询。
各个专业,哪些更有发展前景,哪些最挣钱,哪些更稳定,我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在产品中,系统推荐的专业正是根据近5年来对大学专业与职业、行业发展的洞见,进行优选的。
有了上面的两项保证,我们才得以在产品面市的第一年,就有信心把“选专业”的服务,做到全国领先的水平。
我把自己当年的考分填进“考试之后”这个系统,清华大学依然是在“冲刺”档,哈工大依然是在“稳妥”档,但我的产品给我推荐的专业,终于是“计算机工程”而不是“机械工程”了。
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叫瓦特的钳工只是改良了蒸汽机,并没有发明蒸汽机。只是令人好奇的是,1774年的苏格兰小镇上,是不是也有一缕阳光透过某位女郎的发梢,闪烁着夏日的光芒。
6
纸短情长
“考试之后”产品上线之后,我们推荐给几千个考生试用。可能因为帮他们解决了真正的问题吧,产品受欢迎的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连夜加了两台服务器才保障了运行的稳定。
打造“考试之后”这样一个产品,我和团队在过去的岁月里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终于有了一个自己基本满意的成果。
现在产品正在发力为广大考生们提供服务,我在这时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是希望您把它推荐给身边有需要的人,让今年的考生获得更棒的志愿填报服务!
在此谢过!
“考试之后”产品经理黄慧宇
2017.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