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里的豆浆店,奶奶,小黄, 滋滋的煮豆声,是那个冬天最美好的遇见。
到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杯豆浆是怎么做出来的,先煮好豆,从热腾腾的高压锅中滚出粒粒饱满的黄豆。
豆浆店的奶奶特别大气地把黄豆倒进榨豆浆机中,透明外壳内清晰可见约有三分之二的大黄豆,满满当当的。
我一直觉得,那杯浓稠得如安慕希酸奶般的豆浆,是因为那足量的黄豆。
奶奶熟练地挪动笨拙的身子,拿起地上早已准备好的热水壶,哗啦啦地倒入了剩下的三分之一的热水。
按动开关后那咣咣作响的榨豆声,成为了我那个冬天最为期待的声音。
还记得刚进入大学的那一年冬天,我便喜欢上了学校附近的一家豆浆店,每天都是这家豆浆店的第一位客人。
大约凌晨六七点左右,由于是冬天,这时天还没亮,昏暗的宿舍里,舍友们依然还在睡梦中与周公约会。
我轻轻地拉开宿舍门的一小口子,生怕透过门缝微微发亮的光和声响会影响到沉睡中的舍友,又赶快地把门关上。
徐徐地走出校园门口,路上行人寥寥无几,我却特别喜欢那么静寂的一段绿荫路,抬头看着寥寥几片黄叶飘落,心无比的宁静和舒服。
经过一条100米左右的绿荫路,一个右转角便可以看到那家——凌晨里的豆浆店。
有时候来得比较早, 豆浆店的奶奶,才刚开始煮豆,还可以看到奶奶钳着一块块蜂窝模样的黑煤,一个一个地放进那传统的小煤炉中。
煤炉上面放着一个旧式的、银色高压锅,里面放了很多细细小小的黄豆和一些水,奶奶便开始了一如既往的煮豆工作。
奶奶身边总是跟着一条棕黄色的狗,它被唤做小黄,个子不大不小,就像那种随处可见的家犬,奶奶走到哪,就跟到哪。
在凌晨里的豆浆店,除了奶奶忙活的影子,那便是小黄窜来窜去的身影。
你会发现,小黄,总是在离奶奶不到3米附近的地方来回地窜动,像是保护,更像是暖心的陪伴。
凌晨的寒风中,奶奶与小黄那交织的身影,总让我在寒冷的凌晨中感受到暖意。
记得,有一天的凌晨特别冷,绿荫路上只有我一个人在走动,天也比平时暗了些,偶尔有一两辆车经过,带来微微的黄光又很快溜走。
我,一如既往地来到那家豆浆店,看到奶奶还没开始煮豆,刚刚搬来高压锅,咣得一声就放在了地上。
看了看手机,和往常一样的时间点,我走过去跟奶奶打了声招呼,才来吗?
奶奶不好意思道,今天起晚了,可能是天气比较冷,马上就可以开始煮豆了,你等等哈!
我道一句,没事,您先忙,我在这坐会,看会手机。
奶奶一边把黄豆倒进高压锅中,一边跟我聊着天,时间久了,我忘记了奶奶开始问了啥,只记得自己主动问的一些话。
看到凌晨中奶奶劳作的身影,隐隐不忍地问了句,奶奶,您是一个人住吗?
奶奶说,不是,我和我的老伴住在一块,他还在睡,让他再睡会,我习惯了早起,也睡不着了,就下来了。
接着问了句,奶奶,怎么都没见您提到儿子和女儿呢?
奶奶的眼光在那瞬间黯淡了一会,说道,我有一个儿子和女儿,他们都去大城市打拼去了,很少回来,回来也就呆几天也就走了。
我说道,年轻人,去大城市打拼挺好的,大城市机会多,也可以锻炼自己。
奶奶说道,我们刚开始也觉得挺好的,但现在看到两个孩子在城市打拼得挺累的,也没什么进展。
现在呢,想劝他们回来开个小店就算了,有个正经的工作,顺顺当当地过个小生活,我和老伴也就放心了。
回想起父亲曾经说过的一段话,父母总希望孩子可以成龙成凤,但一旦成龙成凤,便很少能顾及到家庭了。
作为父母,自然不会因为自己,而影响孩子的发展,依然会为孩子铺好起飞时的滑行道,能飞多远就靠自己了!
然而,父亲有时会对着母亲说道,其实内心依然会期待着,晚年能有个不怎么成才的孩子陪着聊会天,扯扯玩笑,也挺好的!
父亲的一段话,和豆浆店的奶奶一样,作为传统的中国父母,即希望儿子女儿成龙成凤,又期待着晚年有孩子的陪伴。
最终却毫不犹豫地以孩子的前途着想,而将自己内心的愿望深深地埋在心底!
聊着聊着,天越来越亮,煤炉上的高压锅开始发出滋滋的响声,我知道,这锅黄豆马上就要好了。
这时,开始陆续来了一些学生,一边玩着手机,一边在等着豆浆,也有些学生等了几分钟,看了看手机,就走了。
今天,奶奶的手脚比平时要麻利许多,很快地,豆浆就弄好了,奶奶一边拿给我,一边对着其他同学说,不好意思,她来得比较早,就先给她。
接过来第一杯豆浆,付好钱,跟奶奶打了声招呼,我心满意足地捧着豆浆,徐徐沿着原路走回校园。
冬天过去了,春天如约而至,又到了回校的日子,开学隔一两周后,开始怀念凌晨中的一杯热豆浆,想起了奶奶和小黄。
来到店里,发现整个豆浆店被重新改装过了,不似记忆中那般简陋可爱。店面的装潢和外面一般的奶茶店无异。
以前,这家小店只买豆浆,现在各类奶茶,小吃。现在,豆浆成为了其中的一种。
豆浆店的前台上,有一个二十七八出头的年轻姐姐,几个学生正在点单,而她正忙着输入菜名和找零钱。
我左右环顾,寻找着奶奶和小黄的身影,终于看到奶奶在店外的一处煮着黄豆,小黄依然在奶奶身边窜来窜去。
我走过去跟奶奶打了声招呼。奶奶,您的小店什么时候装修了,店里的那个姐姐是您什么人呀?
奶奶乐呵呵地说,那是我女儿,她回来了,我就把这个小店交给她闹腾了。
看着奶奶,我高兴的说道,挺好的,这样子,您也不用那么累了。
我走进店里,点了一杯豆浆,看到一个学生在问那位奶奶的女儿,老板,怎么过了个年,豆浆就变稀了呢?
奶奶的女儿说道,之前的黄豆放得太多了,一杯豆浆才买那么低的价格,自然得考虑成本呀。
我转头看了下奶奶,奶奶一脸无奈地看着女儿和以往熟客之间的对话,与我的眼光相遇后,头徐徐地低下了。
喝了一口豆浆,看了看如今琳琅满目的菜单,我就明白了,记忆中那家凌晨的豆浆店,那杯浓稠的热豆浆,已经留在了过去。不过,在那一段记忆中,它依然美好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