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学徒向他的师傅请教工作与结果的问题。学徒最关心的问题是:决定收入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师傅指着一棵树向学徒问道:“这是什么?”
“一颗无花果树。”学生莫名其妙地回答道。
师傅问:“这棵树结果了吗?”
学生更加困惑了,他摇摇头,回答说:“没有,夏天虽然到了,但是这棵树并没有结果。”
师傅听后,回答说:“那这就是一颗没有用的树。它不应该留在我们的花园里了。把它砍掉把!”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收入?同样的职位,有的人能拿高薪有的人只能拿着基本的生活费,很多人甚至都不清楚最终为他们的工作买单的到底是谁,盲目地一头栽到工作里,希望用自己“努力”的工作状态博得老板肯定,换取升职加薪,只可惜为努力买单的是老板吗?不是。为你买单的是消费者,换言之,是市场。我们能为市场带来多大价值,就会获得什么样的酬劳。市场不在乎你付出过多少努力,它只在乎最后的结果。市场能按照每个人的实际价值给予相应的报酬。
生活中我们总能听到很多人抱怨自己的待遇太低,又或是公司的某某某为何看上去干的活比自己少,收入却比自己高。事实上你眼中的这些“闲人”不仅是单位时间产出的价值比你高(1个人工作效率顶N个人用),而且他们还能创造你永远无法提供的价值 —— “创造型”人才会主动完善体系中潜藏的漏洞,还会主动发现并开拓未曾探险过的盲区,他们时不时给老板提出意想不到的好策划,这些行为都给公司带来了更多效益。
经济学里有一条最基本的原理:价格是由市场供需决定的。在劳动力市场供需中,”创造型“人才数量少而需求多,他们的“稀缺度”决定了他们的高“价格”。稀缺的“创造型”人才永远是老板的焦点与“痛点”,老板们愿意为其支付高昂的费用,以免让他们为竞争对手所用,同时让自己失去左膀右臂。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获得更高的收入,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身份,都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创造型”人才。
“创造型”人才与普通人的差距并不是仅仅靠努“蛮”力就可以缩短的,相反,“创造型”人才看上去似乎并不努力 —— 他们会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努力前的思考上,以确保自己付出的每一分钟时间都能得到市场的最大化收益,再根据市场的反馈实践来纠正自己的思考误区。这意味着在同等努力的条件下,“思考”的质量拉开了两类人的差距,而不是单纯的就业时间长短,这也是为何工作多年的职场“老油条”有时甚至不如毕业一两年的职场新人赚的多的原因。因此,想要有大幅度的收入突破,你就必须培养自己成为“创造型”人才,换句话来说 —— 你要想方设法地提高思考的质量。
以下几条原则将帮助你有效地提升思考质量。
1.透过现象看本质
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你是手忙脚乱地处理眼前的问题,还是花些时间去思考引发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呢?以过往的经验来看,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于是总是刚解决了眼前的麻烦,下一个麻烦又接踵而至。
在《做过那么多计划,你为何还没成功?》中指出了计划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是实现目标的欲望强度还不够“致命”,而意志力薄弱、懒惰、拖延症只是其衍生出来的副产品而已。如果我们只分析出了表面浅层的意志力与拖延等问题,简单粗暴地把现象当作问题产生的根源,就会发现为现象制定解决方案根本没法完成目标,而且解决问题的过程还会变得极其复杂与闹心,治标不治本。其实只要抓住问题本质,所有的表面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 努力培养实现目标的欲望,让它远远大于其他所有欲望,这样我们就能发自内心地坚持到最终完成目标的那一刻。
谨记:不要执着于事件,要看到事件背后的结构,找到一个能够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短期有效的方法,这样的错误我们随处可见。
如何抓住问题的本质呢?方法很简单:不断地问自己问题。借用金字塔原理的思想,从底部的现象往上推原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当得出了上一级答案再试着问自己: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吗?一直推到无法再推的顶层,就是这个问题的本质。从金字塔的底部到顶尖,试着去收集表层现象,归纳出更深层的原因,从而建造成坚实的金字塔。专注于解决顶尖的根源问题,你的工作效率可以得到质的飞跃。
2.切合实际地完整思考
二八原则指出,生活中80%的事情只由20%的事情决定(链接到文章:一篇文章解决你生活中八成问题),在经济学里这个原则依旧适用:我们80%的收入来源于20%的工作。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浪费了80%的时间在没有用的点子上。这个问题在初入职场的新人身上格外明显 —— 因为没有太多实践经验,所以总是不由自主地不切实际。不切实际的人特征很明显:常常只是想到了一个点子就开始兴奋,而又因此忽略了所有的局限。事实上只有能转化成完整性行动的点子才是有价值的。
比如说一篇完整的“实用型”文章至少分为三部分: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HOW(怎么做),少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让读者看得莫名其妙,感觉很不爽。同样的道理,你兴致勃勃地跟老板说了你自以为是的好想法,然后给不出任何后续的可操作步骤,你是想让老板自己策划出整个方案?先不论想法的优劣,给出一套完整性方案是最基本的态度体现,很多人却连这一点都意识不到。对于“创造型”人才来说,完整性是做事最基本的原则,然后他们还会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添砖加瓦、修缮方案,确保整个流程走下来可以给用户最完美的体验。
相比于给出完整性方案,切合实际地思考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则更加困难,因为这一步完全依靠过往的实践与经验。新人更容易理想化地制定方案,考虑不到方案中有执行难度的部分。对于职场新人来说最老套却最实用的方法依旧是:大量的实践。不要忘记上文中提到的20%的创收工作,最好的实践范围便是这20%的工作区域。事实上,“创造型”人才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放到了创收工作上,因此他们得到的回报率总是最高的。仔细想想你的工作,哪些部分是真正产生经济效益的,不断地去这些工作就好!
3.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不断学习积累复利效应
对于手上拿着锤子的人来说,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像钉子。对于长期处于同一种知识领域的人来说,解决问题的思维很容易养成一种定式。然而有时候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只涉及一个学科时,拥有多种工具就变得极其重要了,也就是说掌握跨学科的知识有助于打开我们解决问题的脑洞,产生一些创造性解决方法。
从历史的维度上看,这个时代需要跨学科的思维。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在绘画音乐科学等各领域都有建树的罕见的天才。达芬奇的成就,一方面来自于他的天才,另外一方面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环境。当时各个领域可谓百废待兴,一个全才式的人物,在各个领域有很大的发挥的空间。当时间流动到了今天,我们似乎又迎来了新的文艺复兴,只不过不是百废待兴,而是百花齐放,因为各门学科都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个比方,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都站在知识的海平面上,而天才如达芬奇的人物,在许多领域都站在了高于海平面的平原上;现在,通过无数杰出人物的努力和探索,人类在许多领域都到达了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于是,当大部分人还站在平原上时候,一些掌握了各个学科的最重要的知识的人,会站在高于平原的位置。有极少数人,在各个领域都能学习到很高的程度,或许能够站在青藏高原的高度。
“创造型”人才会有意培养自己的跨学科思维,他们平常会尽可能地吸收多学科最有效的基本知识。比如说概率学、物理中的冗余概念、以及心理学等。当他们着手某一方面的问题时,会试着把其他领域的知识融合进去,不会让自己的思维局限于某一领域的思维圈子里,从而产生更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新知识此起彼伏地出现,我们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任何可积累的事物都具有强大的复利效应(此处链接复利效应的文章),我们学习到的所有知识终将在某一天起到爆发式的作用。查理芒格曾说:“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巴菲特读书之多,我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我的孩子们都笑话我。他们觉得我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4.每日反思,避开自己惯犯的误区
“创造型”人才深知犯错误是进步的必然结果,他们从来都不害怕犯错误,但绝不会在同一个坑里摔上两次。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很明确什么能让我们更成功,但我们很清楚什么让我们更痛苦。负面认识比正面认识的影响更大,只要避开常犯的错误,我们便能飞速地进步,这条提升之路是通过否定方式实现的。一个很实用的方法就是每日坚持写反思日记,把常年来积累的错误都总结一遍,你会发现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是在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要是能提前把这些错误矫正不知该少受多少折磨、工作效率提高多少倍!
总结
工资的高低取决于你能为市场提供多少价值,稀缺度越高的“创造型”人才是市场供需中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市场愿意为其劳动力成果支付高昂的购买费。思考的质量拉开了“创造型”人才与普通人的差距,幸运的是,思考的质量完全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成,本文提供的几个原则能够有效地提升思考质量:1.透过现象看本质;2.切合实际地完整思考;3.掌握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法,不断学习积累复利效应;4.每日反思,避开自己惯犯的误区。
记住,我们不能决定自己起点的位置,但是提升自我的资源公平地摆在每个人的面前。每天进步一点点积累的复利影响力,岂止是成为“创造型”人才?创造一个新世界也说不准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