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1.研读2017新教育主报告,画出思维导图或框架图,梳理把握要点。2.家校合作共育中你遭遇过哪些不良问题?问题出现原因是怎样的?你是怎么解决的?结合自身实践和主报告理论具体来谈。
主报告中指出:家校合作共育,是指家庭、学校、地区等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在教育方面的合作。
我们都很清楚,学校不仅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单元,家庭也不仅仅是亲缘关系的社会单元,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要调动起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结。
这个联结的关键就是孩子。
动员了孩子,就等于动员了半个家长。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就是动员了孩子,却无法动员孩子背后的家长。
~~
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学校所处的环境是农村,为了生计,孩子的爸爸妈妈多数外出务工都不在家,陪伴孩子的,只能是留在家里的老人。
所谓老人,在很多理念上,没办法达成有效一致。
因为理念的偏差,就没办法把希望落实在孩子身上的行动,通过家长落实。
这样就造成了教育的单向性行为,就失去了家校合作共育的初衷。
那么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呢?
~~
主报告中说,家庭的非专业和学校的专业两者之间,一旦围绕着教育问题进行精神交流,就形成了教育的磁场。
我们的教室和教室里的孩子,以及孩子背后的家长,就是这个磁场当中,能够彼此呼应的磁力现象。
教师用自身的行为,去传递给孩子,再通过孩子去影响家长,让家长也能够进入到这一磁场当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磁场效应。
怎么样能够让家长融入的这一次场当中,是我们要费力解决的问题。
~~
无论孩子怎样,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成长中的孩子,自尊心自强的心理都是具有的,在和其他孩子相处的过程的,没有哪个孩子希望自己落后于其他人。
就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心理,我们在开展家校合作活动的时候,总是通过学生去建立新的合作关系,去影响家长,拓展教育的条件,扩大教育的影响,从而促进教育的和谐共生。
当然,这个过程真的很不容易。只参与学校和家长中间的孩子,更加不容易。
在面对家长的过程当中,孩子们可以说是用出了浑身解数,才能够把家长拉入到这个队伍当中,从而,一来二去的做出了改变。
~~
记得做生日课程,需要家长给孩子送一段祝福,用视频进行录制。
刚开始很多家长是不热衷于参与,或者说不热衷于把自己的行为,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传递,特别是这种有许多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
因为这个孩子要和父母做很多的工作,说很多的好听话,做很多暖心的事儿才行得通。
还有的孩子,甚至做起了睡地上打滚的这种无赖行径,虽然说让人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但最终实现了这一要求,孩子的心理上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
家长当时是很不同意的,后来当这件事情对孩子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时候,家长就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肯定和陪伴是多么重要,从而在以后的行为当中做出了调整和改变,对孩子的成长就有着莫大的良性影响。
3.家校合作当中你还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具体介绍一下。
曾经见到过南京有一位朋友,在自己的教室里开展了电视台,让学生每天进行班级播报。
因为这个因素,我在教室里进行了新闻播报,每个周一的时候,让孩子们播报自己周末见闻。
让学生在家里采访自己的家人,他们的工作,生活,心情,还有身体状况,他们对家的概念,对老人的关怀,对孩子的牵挂。
因为这个课程,深深拉近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家长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想,孩子也了解了,家长在外边的不容易。
~~
当时家长曾经给我反馈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能够把这些内心的所想所忧,对孩子直面进行表达,因为这样的交流,孩子们对我们的关系更加的贴近了。”
这让我感受到,在孩子的成长上,家长的期待和老师是一样的。就像主题报告中所写:到了信息时代的家校共育,就是学校和家庭都不得不正视的,无论自身是否情愿,都将必须进行的必然选择。
特别是当下,因为疫情的原因,不能够和家长有过多的接触,很多的家校共育内容,从原来的面对面交流,变成了现在的网络沟通。
无论如何,只要是有关教育,只要是有关孩子的成绩,家长应该都是能够予以配合。
~~
良好的家校合作共育理念,的确是能够调动家长的参与面,能够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当中,切切实实做到家长和孩子共成长。
通过我们的教育,能够让家长意识到,教育孩子,其实就是自身成长经历的一种反射。
自己小时候所经历的不恰当的过往,不应该成为孩子现在同样经历的,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障碍。
就像主题报告中所说的那样:希望通过家校共育,引领带动家庭,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形成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和家庭风气,构建有利于孩子成长全家幸福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