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读完这本书让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虽然前面的部分因为是在太学术,我读不进去,但后面两章还是给予了我十分大的震撼。
经典语句摘要和理解
“冒险造成焦虑,不冒险却失去自己“
面对焦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思考自我的正向层面——自由、扩大的自我察觉以及责任;一种是:牺牲自我,从而躲避焦虑带来的威胁。思考自己貌似对于很多事情选择了后者,比如对于挑战权威这件事情,我是个大家眼中的”老好人“,害怕与别人起冲突,虽然有些时候,明明自己正确;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周围人都非常喜欢我,但也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心里困扰:我害怕,懦弱,不敢表达自己意见,总是质疑自己,不敢打扰别人。这个或许可以从过往的经历中,找到相关碎片:小时候爸爸很少在身边,我对小时候的记忆大多都是妈妈很喜欢打我....那些幸福的快乐的瞬间,我说实话,我现在想想都没记住....我对小时候的事件记忆可以罗列出来:
1、我4岁上幼儿园,我妈因为打麻将忘记来接我,我跟着幼儿园老师一个个班级的“驻守”,最后老师把我放到了门卫处,我跟保安在狭小的空间和幽暗的灯光下等着我妈来....后来我妈真的来了,我好像哭了,不记得有没有抱怨,但我记得我妈好像没有承认她错了,就让我憋回去好像.....
2、小时候做梦总梦见母亲被别人绑架,就像抗日电视剧里面的战俘,被大家谋杀,那个时候特别担心妈妈(爸爸整个冬天都不在家),然后就趴在阳台的玻璃上看,东北冬天的小县城,天黑之后就已经没人了,看不到妈妈,我就跪在客厅的大镜子面前哭,祈祷老天爷,让我妈妈回来,求它保佑我妈的平安;有一次,妈妈回来看到我哭了,我说因为担心她,她用很生气的口吻说:别多事,能有什么事...不知道是不是有哪次还打了我,我只记得后来远远望着妈妈回来了,或者在客厅里面哭着哭着听到了妈妈的脚步声,我就赶紧擦干眼泪,跑回自己房间,假装睡着....
3、争吵,父母不停的争吵,离婚等,导致我现在都不相信一段感情能够幸福的走完一辈子。
4、小时候只要是跟别人有了冲突,无论原因都是我的错,即使我明明是被欺负的那一方,我爸妈也会教育我说:是你不够忍耐.....小学的时候,有个寄宿在我家的哥哥,一次跟他起了冲突,我哭着到妈妈的屋子里说,我被他打了,我妈当时几个同事在隔壁聊天还是打麻将,劈头盖脸骂了我一顿,说你别自己找不痛快,滚回你的房间里......
5、只有受伤才能得到重视。我小的时候就有点“自残”倾向。生病了,妈妈才会陪我身边,因为一定得去医院,所以后来,我表达对母亲的抗议常常采用:特意去献血,然后立刻提重物,希望伤口能够被撑开;希望自己能够突然晕倒;希望自己在没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突发各种疾病,这样或许就能受重视和注意...
6、不敢要自己的东西。到现在我父母引以为傲的教育案例是:大冬天我想买个新的围巾,我求他们未果,然后生气到把自己的围巾和帽子都仍在了雪地里,我爸妈看了一眼,什么都没说继续往前走了,后来据说我自己跑回去捡了起来;这个一直都是爸妈同事间教育孩子要独立的经典,我不记得。我只记得,我第一次跟妈妈说想要买件自己的衣服(一点都不贵),是在初一的时候,我自己跪在房间里,又是磕头,又是许愿,祈祷老天爷能支持我,让我成功,我现在想想,我也不是特别想要那件衣服,可能就是希望我妈能答应吧。后来我战战兢兢地求妈妈,内心却已经做好要接受拒绝,没想到妈妈居然答应了,我记得我好像特别特别的开心和激动。
好像小时候的记忆就只有这么多,我跟父母的关系在我上初一之后好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小时候的这些阴影一直存在我的性格中,我经历了一个无比幸福的初中,那个时候我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我开始变得更有自信,变得更加的外向活泼,更加的喜欢跟朋友在一起,当然,也有更多的跟父母在一起的机会;然而初中过后,我做了个“错误”的决定,经历了一个好像跟童年一模一样的高中,感觉被抛弃、被冷落....好不容易建立的一点点自信,在灰暗的高中里,一点点的消磨殆尽,最终,毕业之后,我好像变得更加畏首畏尾。
读了《焦虑的意义》之后,其实我的内心有一点点的平和,因为我知道,焦虑是因为自我处在了“本我”和“超我”之间,正常性的焦虑其实都是你进步和超越自我的机会,但是一旦没有有效处理,这就变成了神经性焦虑,而如果面对神经性焦虑,采用了逃避的策略,可能会进一步将自己的能力边界缩小。
读完之后,我突然感受到,战胜焦虑是一项勇敢的挑战,直面焦虑才能不断拓展自己的人生舞台。想到教主跟我说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真的是有了一点点真切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