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坐车回家,坐在我后面的一个看似四五岁的男孩一边大哭着一边不停地喊:“不嘛,我要玩手机,我要玩手机!”
我本想在车上休息一会,被这么一闹就只剩心烦意乱了。我极想转过身对那哭闹说:“shut up!”最后还是忍住了,毕竟人家父母在身边,批评教育也轮不到我。
男孩的母亲满脸尴尬低声对他说:“刚才玩了许久了,不玩了,伤眼睛。”可男孩还是不依不侥地哭个不停,声音有升无降。同一车厢的乘客要么无奈摇头,要么投去厌恶的眼光。
男孩的父亲坐在孩子的右边,他铁青着一张脸,紧闭双唇一言不发。孩子又闹了几分钟,他父亲终于用小声却有力量的声音说了句:“闭嘴,再闹就揍你!”男孩惊恐地抬头望着他的父亲,哭闹声戛然而止,他真的闭嘴不敢再闹了,只有眼泪不听使唤地无声残流着。
看到此情景,我低头忍不笑了。心想棍棒还是力量大,它给整节车厢带来了一片安宁,两边耳根清净。
不难看出男孩平时一定尝过了被打的滋味,所以“再闹就揍你!”这话才掷地有声,能把男孩的无理取闹瞬间秒杀掉。
在中国这个曾经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国度里,许多人会在年少时因做错事,调皮捣蛋或无理取闹而不幸被父母的棍棒问候过。我也不例外,不多,只有就一次半,让我至今难忘。
我家兄弟姐妹多,父母忙于生计没时间管我们。这是被打得少的原因之一,另外我们那时候多乖呀,自己上山摘果子下河摸鱼玩耍,自己上学放学,不管考了多少分都不着急,父母也不过问。有时玩得过份或和别人打架受伤了,就用黄泥土敷在伤口上,算是治疗过了,如此无忧无虑快活地度过了童年。
父亲工作在外,在家的时间少,没动过我一根手指头。母亲能对我大打出手,也绝非因一般小事。
记得有次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发脾气了。平时发脾气就是闷头不说话或是哭哭就好。可那次脾气发得如响春雷,把房间里的许多东西噼里啪啦打得稀巴烂,母亲听到响声,推门进来看到地上的东西,黑着脸没有出声转身出去了,母亲再进来时手里多了根细长竹棍,竹棍举起来火辣辣地落在了我的小腿上。我被打得满屋跳,嘴里不停地喊着:“不敢了,我不敢了!”母亲见状停了手问道:“知道错了吗?以后还敢吗?”我一边抽泣一边点头说“我知道不该摔东西,以后不敢了!”。
从此我再也没敢故意摔过东西。
还有半次。为什么说半次呢?因为打了但没打着我。
有天我和姐姐又打架了。在夜深人静时床上打的,显得动静很大。小时候和姐姐睡一张床,她睡觉不老实,常把腿压在我身上,我就用力地踢开她,结果就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战场的轰鸣声直接影响到隔壁的母亲和邻居。
母亲在隔壁房间喊话无效的情况下,拿了根小木条过来了。我见势不妙,把厚棉被抢过来席卷在自己身上,全身上下包裹了起来。即使木条打在身上也无关痛痒。
可怜的姐姐只穿着内衣裤黑灯瞎火地暴露在小棍之下。姐姐和我不同,她是宁死不屈型,母亲问了几次:“知道错吗?以后还敢吗?”她都不吭声。我是好女不吃眼前亏,先认错再说。最后我实在忍不住地在棉被里哭着对母亲说:“别打姐姐了,我错了!”母亲才停了手。
第二天醒来,我睡眼朦胧看着母亲拿着药酒在给哭成泪人的姐姐擦身上的淤青,母亲也边擦边流泪说:“你傻呀,为什么不像你妹那样认错?”
有了前车之鉴姐妹还是会打架。但我们会理智选择对的时间和对的地点,趁母亲不在家时轰轰烈烈地进行,要么唇枪舌剑,剑拔弩张, 要么刀光剑影,不分胜负。
如今我和姐姐好得巴不得能天天见,聊起以前打架之事能笑个人仰马翻。
现在我已为人母,也曾因孩子不听话打过孩子。打过之后我自己躲在角落里偷偷流泪,体会到当年母亲打我时的心情,真是打在儿身上,痛在娘心里。
既然都痛,又何必动手?我不反对教育的奖罚,但棍棒是下策,一次半次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