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暑假,婆婆来我家帮忙照顾孩子,外甥也一块儿来了。平时没有时间陪孩子,总觉得他像个小可怜一样很孤单,这下好了,终于有伴儿可以和他一起玩了,两个人相差四岁,很能玩得来,外甥也很懂得照顾弟弟,满满兄友弟恭的即视感。
在我们家,因为担心影响视力,孩子平时根本没看过电视、玩过电脑。偶尔想玩小游戏了,会主动找我们商量,从来不会自己动电脑。
一天下班回家,发现俩孩子正在玩电脑。看我进门,孩子有些不好意思,略带紧张的看着我。虽然有些意外孩子没打招呼就开电脑,但还是没带感情色彩的问了一句:“怎么玩电脑了?”孩子扭头看看外甥,外甥面无表情,无所谓的在旁边坐着。忽然间,孩子就很有底气的反抗道:“是啊,就是玩啦!”一幅随便你怎样处置的样子。让我心里非常不爽。
儿子平时特别喜欢看绘本,每天都会缠着我们讲个不停,讲完一遍再讲一遍,讲完一本再讲一本。虽然识字不多,可很多绘本我们基本都能背下来,就是自己翻,也津津有味。
儿子还喜欢下棋,斗兽棋、跳棋、围棋……大人下的头晕脑胀了,他还不过瘾。围棋老师直接把孩子列为学校的主力选手。
慢慢的,我发现孩子的变化越来越大。
他学会了趁我们不在家和哥哥偷偷玩电脑,然后在我们下班前把电脑归于原位,怎么问还坚决不承认;
过去超级喜欢的围棋对弈,现在看到了直接绕着走;
洋味十足的口头禅“WOW”变成了国骂“我﹡……
几年来,我们辛苦自律培养出的习惯和兴趣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全没了。
迷恋什么呢?小超市门口的弹柱子比赛,手机电脑游戏,以及张口闭口的电视,不可自拔!
大哥是医生,忙于工作经常见不着人,大嫂是一名小学教师,除了上课就是打麻将。平时,俩人在家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事当众骂街,甚至大打出手。两口子对孩子的教育并不热衷,除了送去辅导班,其余时间就是把孩子关在家里,干什么?打游戏、看电视、玩手机。
我问小外甥,为什么要玩游戏?他说,在家里玩习惯了。
我问他为什么不喜欢看书,他说,没兴趣。
虽然儿子每天都很开心有人和他一起玩,可我非常后悔这个假期的安排。我很懂得孟母三迁的道理,也理解家人们给孩子选择名校的心情,可为什么在玩伴上,偏偏认为孩子没有小伙伴就会失去童趣呢?
早在19世纪,卡尔﹒威特的父亲就说过:
好孩子的好习惯如果能传给坏孩子,当然是很好的事,但遗憾的是,这种事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多数情况是只有坏孩子的坏习惯非常快地传给好孩子。
如果不加选择地让孩子们在一起玩,他们就有可能互相逞能,有可能变成利己主义者,结果沾染上狡猾、虚伪、说谎、任性、嫉妒、憎恨、傲慢、说坏话、争吵、打架、诽谤、挑拨等坏品质。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知道交友要慎重,我们用真心对待别人,也希望换回的是别人的真心。成年人有时都会在不良的影响下走上歧途,何况孩子呢?
我一个远方亲戚,从小到大,特别注意给孩子选玩伴,宁缺毋滥,人家管这叫“净化朋友圈”,然后形成“精华朋友圈”。小姑娘和自己的玩伴们一起跳舞,一起画画,一起弹琴,一起出游,不仅是人见人爱的小才女,还天天都开心得不行。
“大个儿”是我大学同学的堂姐,在一所大学读中文专业,从小懂事乖巧,长发飘飘,1米75的身高,2尺2的腰围,既有我见犹怜的柔弱,又前突后撅,性感诱人。毕业前一次学校活动上,认识了朋友的表哥。表哥在一家健身房做专职教练,倒三角、人鱼线,健硕的身材非常显眼,而且特别会哄女孩子开心,今天送花,明天看星星,更是天天专职接送,基本满足女生所有关于公主的愿望。“大个儿”就是这样深陷其中的。虽然表哥没文化,没品位,虽然遭到家人朋友的强烈反对,“大个儿”依然义无反顾,直接同居。
很快,出入迪厅,酒吧,成了“大个儿”的常态。
当同学们忙着找工作、四处面试的时候,“大个儿”昏睡在出租房里不知今昔是何年;
当同学们在接收单位加班加点紧张实习的时候,“大个儿”和表哥相拥或摇头晃脑,狂魔乱舞,或和一帮子狐朋狗友们吹着牛皮,胡吃海喝。
毕业几年的时间,堕胎、无业,打着“追逐梦想”的旗号,十分卑微的过着日子。
父母早已放弃了她,朋友们不堪其无休止的借款也都疏远了她。
表哥还是那个风流的表哥。
昨天看到杨小米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大意就是因为在简书写文章,她才进入一个圈子,认识了一些人,得到很多帮助,才让自己做成了一些事。
所以说,圈子很重要。作为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我们会分辨自己所处的圈子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这里并不是说非要是我们的贵人,哪怕让我们身心愉悦,或修身养性,或恣意潇洒……如果只是一种游戏,拉低自己的层次,这样的圈子,不要也罢。
那么,小朋友们呢?单纯的快乐不足以成为玩伴的唯一选择。我并不是绝对禁止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只是觉得他们的活动应该在父母的监督下进行。有家长在的好处就是,他们不会肆无忌惮的做坏事(不要以为孩子做错事是无心的,其实他们心里有一杆无比准确的秤,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只是想体验或是挑战底线而已。)遇有迷惑的地方,会有家长及时纠正。
(本文图片由独立摄影人“悄豆鱼”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