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邹宇翔 学号:16019110051
转载自:
http://mp.weixin.qq.com/s/O_8ejEFR5qljtDl4cw9VUg
【嵌牛导读】:技术作为商业活动中最基础的要素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对于技术,如何将技术与商业有效结合却更是重要。"AI"技术作为新的技术便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嵌牛鼻子】人工智能、产品落地、商业化
【嵌牛提问】如何将AI与商业化结合呢?
【嵌牛正文】:
近几年来,人工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大众,“AI加身”开始在消费者最常接触的手机端频频出现:从三星S8的面部解锁到IPhoneX的FaceID,从联合人工智能创业公司商汤科技推出了“AI美颜”功能的OPPO R11S,到近期发布的因搭载全球首款集成专用神经网络处理单元(NPU)的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而声名大噪的华为Mate10,搭载人工智能的手机将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而随着无人零售等新的商业形态的涌现,人工智能也正在全面“2C”化。
在C端寻找突破口
如今大多数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创业公司都声称识别准确率高达99%以上,但是一旦应用到金融领域,即使有万分之一的失误都会引起大众的恐慌和拒绝。反而是在C端的刷脸解锁,美化等功能上,刷脸带来的科技感和便利程度被喜闻乐见,成为人工智能近期的商业突破点。
作为国内人工智能的概念股,科大讯飞在11月举行的2017年度发布会上提出了“技术顶天,应用立地”的口号。就在今年八月,科大讯飞股价飙涨后离奇“闪崩”曾引起了质疑,长江商学院教授薛云奎发文指责其“快速增长但含金量不高、扩张很快但效率低下”等问题。对此,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在发布会后表示,“前三季度,科大讯飞面向消费者的业务占到约25%的营收、30%的毛利,但公司在努力加强2C业务,目标在三年内,将2C业务占比提升至近50%。”
“我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自然催生了商业应用,而不是投资人给的压力。”联想之星执行董事李明表示,对投资人来说,如果是技术平台型公司比如思必驰、旷视,肯定还是要看技术的领先性、人才、数据等等;如果投资的是AI垂直型的行业,则要更加注重对行业的理解。
人工智能从B端向C端的转移,也大大增加了人工智能公司的营销费用。自2014年到2016年,科大讯飞的营销费用翻了两倍,达到6.49亿元。因此人工智能创业公司面临两难的抉择:“2C烧钱,2B有痛点”。
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纷纷推出更接地气的产品,这在乂学教育创始人栗浩洋看来不是一件坏事。“现在很多AI公司的估值比不上真正有实际产品的公司,比如说特斯拉、海康威视,因为它们有更接地气的产品,这些公司的销售额、利润和估值是远超仅仅只做AI的自动驾驶和人脸识别的公司的。但是我更看好的是未来既拥有AI的核心研发能力,又拥有接地气的产品的公司。”
虽然人工智能在消费端的“露脸度”在增加,但是人工智能公司目前主要的盈利点还是2B业务。“旷视,商汤等计算机视觉创业公司主要的业务还是安防和金融,刷脸只是业务中很小的一部分。现在大众对AI有误解,AI其实并不“fancy”,我们每天使用的服务都有AI,比如滴滴的调度系统,百度导航地图,科大讯飞语音输入法,对冲基金市场分析等等,不是今年才落地,而是早就实现商业化了。”李明表示。
目前不少巨头将AI算法代码开源,以供创业者和科学家做更多元化的研究,而国内的各个领域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日趋多元化,正在打响一轮轮的融资战。“从应用的角度来说,AI的门槛确实变低了,比如英特尔旗下公司Movidius推出了名为Neural Compute Stick(神经计算棒)的U盘产品,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将其插到自己的电脑中,便可在训练和设计新的神经网络时获得更多的本地计算能力。但从尖端技术来说,依然不是草根团队能做得了的,很多平台公司拼的依然是顶级科学家的数量和科研成果。”李明说。
栗浩洋指出,开源的算法相对来说是普适性的算法,是针对于最大量行业的一个最普遍应用。但在普适性比较好的情况下,专项性的效果就会做得比较差。比如说在沃尔玛买红酒,就不如酒庄或者酒窖服务更好、质量更高。所以若是一个垂直领域相对对算法要求比较高的公司,还是需要自己来配备高水平的AI科学家和工程师,将算法跟实际领域的应用相结合。
数据壁垒是AI创业公司的武器
数据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财富,但创业者拿到的往往是并未经过人工标注或筛选,包含大量噪声的数据。这极大增加了使用深度学习算法训练模型的难度。而能否使用这样的未经人工标注的“原始”数据,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很多领域的实际落地尤其关键,因为对于大多领域,如商业、金融、医疗等,面临的问题不是缺少数据,恰恰相反,他们拥有海量但缺乏专业人士标注或标注不统一的数据。
基于对噪声数据的应用,国内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码隆科技开发了半监督学习算法,应用于物体识别。“由于人脸识别可以从公安等渠道拿到很多干净的数据,而很多商品,例如衣服和面料是柔性物体,这些物体会扭曲,折叠,遮挡,穿在身上一样,揉成一团又是另一个样子,如何让计算机也具备识别的能力,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基于噪音数据,我们的算法不单是寻找一个映射关系,而是把商品属性识别出来。比如对商家和消费者来说,看到一件衣服的照片,让他感兴趣的可能是它的款式,颜色,质地等属性,你可能是希望把这些属性都识别出来,而不是找到一件一模一样的衣服。”码隆科技CEO黄鼎隆说。
如今,手握海量用户数据的BAT等巨头也将人工智能看作下一个增长点并不惜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人工智能创业公司该恐慌吗?
栗浩洋认为,创业公司在和巨头的竞争中有两个方面是比较容易取得成绩的:第一个是在巨头没有涉足的领域。比如说BAT他们在语义分析、云计算、自动驾驶的投入非常大,但是教育是一个巨头都没有介入的行业,还有医疗和工业机器人、甚至是智能投顾、金融方面,创业者还有很多机会;另外一个就是在AI的研发上,创业公司尽量不要去做基础层工作,而是去做应用层的工作。比如说某些行业的深度应用,巨头未必有优势。比如外卖领域,百度不敌美团,饿了么。在这些领域里,行业应用的重要性跟AI技术的重要性是等量齐观的,如果这个企业拥有非常强的深度的行业应用的知识,就比较容易战胜巨头。
“科研是为了商业化,巨头们的主营业务都能提供大量利润,在人工智能的研发上没有过多的营业压力,而是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可以说是为了以后“放长线,钓大鱼”。巨头长处是资源和数据,但数据是和行业相关的,巨头在一些品类比如搜索,社交,电商上有数据优势,但在细分垂直领域的数据未必是最强的,在这个方面创业公司反而可能比巨头更有优势。”李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