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说“百无一用是书生”是被断章取义了的,原文是清朝黄仲则写的《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意思是自己成仙成佛的道路渺茫,都无法成功,只能在深夜独自作诗,抒发心中的不平。飘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诗人诗歌中慷概激昂之气消磨而尽。万念俱寂、对女子已经没有轻狂之念的人,却得到负心汉的名声。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不要忧愁自己写的愁苦之诗会成为吉凶的预言,春天的鸟儿和秋天的虫儿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是写写诗抒发胸中不平之气,并不是说书生真的百无一用。
纵观历史书生也从来不是百无一用的,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那些才子们都在时间的画轴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唐“四杰”奠定了中国诗歌中律诗的形式。盛唐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中唐白居易、元稹、李贺等,还有唐宋八大家等等他们的诗词都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文人的笔锋、武者的剑锋,辩士的舌锋都是以一敌百的武器,这些武器的威力并不亚于一场战争。一言可兴邦、一言可辱国,文人笔下既有壮丽的山河,也不乏刀光剑影。有山水田园的宁静,有浪漫迤逦的爱情,有底层百姓的疾苦,有边塞砂石的豪迈,有对横征暴敛的讽刺,也有世事纷杂的伤感。在他们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厚重,可以以史为鉴。这些书生、文人们用笔指点江山,他们在当权者的眼中同样也不是百无一用。治理天下并不只是要打天下,也要治天下,治天下就需要思想,需要文人的笔。
谁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而当下,书生的笔更是有用。这是信息的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飞快,只要用笔就可以抒发自己的看法。碎片化的阅读更是让更多的人接触信息。因此,也要善用手中的,不说别的,就看看娱乐圈中那些明星的起起伏伏,像最近闹的沸沸扬扬的薛之谦事件,真相是什么,相信大多数人并不知晓,但炒热度也好,真的绯闻也好,确实是让很多人陷入其中,不管公关如何,在结果未明前,都不好使用不恰当语言。在越开越缺乏辨别能力的今天,更多的书生需要善用自己手中的笔。毕竟谁不愿生活中多一些美好呢。
百无一用的不是书生,是那些不能握笔的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