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由心生,心由境转。这是我们普通的逻辑。可实际上,在生活里,这句话的后半句反过来说,才更当合适——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正如你所看到了,二者逻辑不同,而且各据两端。是环境影响我们?还是我们制造环境?从现实的情景来看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能"泾渭"分明。更多的时候,在我们的意识里,她们彼此影响,相互参与二者的建构与成熟。不必大惊失色,环境也是需要空间与时间来调整与改变的,它也有它的诞生期、发展期与成熟期。而环境中任何人的气质,或严肃静穆、或轻松诙谐,又两方面共存不悖,同是又两处原因决定它的样态——一是,内层环境之外的外层环境。我想在日本与在中国创业,其所感受的外界环境的力量不会相同;二是,人的问题。是环境内部的人,其心态如何?目标是否一致?一走一行之间是焦躁不安还是平静而稳健?这都决定了环境的内生力量。
在内外力量的推、挤、拉、弹、拖等等各种力量的协力或者对抗之间,环境如同人一样,完成它的蜕变与成长。当然,这里的成长更为中性,预示着好与坏、快与慢、大与小、静或躁等等各个可能的面向。如同人的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成长是一种必然。也许你会越长大越孤单,也许你会越长大越完美,或者你成为成功者,又或者你尚在生活的底层徘徊,彳亍而迷茫着。在成长的过程中,改变是一种必然。而人同环境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人本身就是一个能动的存在,有一颗鲜活而自主的心,每时每刻它都在按照规则和生命体本质的需求而跳动着,滋养生命。
有些人信任上帝、有些人信佛陀、当然也有人信老庄,信真主。这些表面上不同思想与教义下的信仰,甚至有些格格不入,形成对抗。当你回归信仰的本质去观察和体会时,你会发现:上帝在哪里?佛陀在哪里?真主又在哪里?都有一个相同的回答——在你心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用惠能的话进一步解释,便是"心不动,风不动,帆亦不动"。如果要诉诸学理的话,你会驳斥我,这是唯心主义。可回到信仰本身,在生活中你看得到信仰是何物吗?也许,当你绞尽脑汁寻找答案的时候,本身动机就错了。就如同,在暗角里丢了钥匙,你却在灯光下徘徊寻找。
我们的生命如同环境一样,分为内外两部分,同时受到两股力量的作用。用我们习惯的话语来讲,一股力量是命运;一股力量是心流。环境可以改变,命运同样可以有千万般姿态,所有外在的东西都是容易被影响被雕琢的。而心境不同,一旦自己的认知和意识固定下来,人们往往会在同一种心境下来回流转,却怎么走都是在一个圆环里。比如,你身无分文时,你可以去寻找一家餐厅,做临时工,可以暂时没有物质回报,至少会解决温饱;而当你失恋,或者失去一段自己留恋的友谊,你会被遗憾包裹,甚至会自责到自我批判与自我怀疑。而且,你做不到即刻改变,即使表面春风灿笑,实际上心还在原地,蜷缩、自我拥抱和沉默。为什么我们总在说成长是痛的,其实我们都不约而同的明白:这痛不是来自外界环境的力量,而是内心的挣扎与冲突,彷徨与不安。
命运有他固定的方向,而轨迹却千变万化。它毫无置疑的可以被改变,因为它不是强权主义,人生运行的轨迹由你决定,在起心动念间完成选择。境遇也可以成为简单的存在而不会主动"骚扰"你。也许你不能破茧成蝶,但是你可以破茧成人,最终成为真正的"我"。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愿意。就如同这"愿"字,任何关于自我本源的出处,都是一颗心。你的心境决定你的状态,你的状态决定你与环境的互动方式,环境的回应决定你的境遇,你的境遇参与你的人生。路,是在你脚下,可怎么走?全在人。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就是生命洪流里自己这条船上的船长,流向何处,去往何方,也许你不知,我不知,可答案已经在你心里。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