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年轻人因猝死,成为社会新闻的主角。根据世卫组织(WHO)的定义,平时身体健康或看上去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突然死亡,就叫猝死。《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显示,影响猝死的主要因素是情绪激动(25.66%)和劳累(24.53%)。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我们来说说情绪激动,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那么,情绪反应是怎么来的呢?我们最早对自己的看法和对事件的解读方式,是通过模仿获得的。而我们模仿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身边最早出现的那些重要他人。比如在我小的时候,母亲总是对我抱怨父亲如何不负责任、不顾家、经常好几天在家里都见不到人影,长大了以后我很容易对男性这个群体有一种莫名的愤怒感。
根据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孩子的大脑发育状况决定了大多数人在11岁之前还不具备逻辑推理和的能力,到了11岁至16岁这个阶段,他们逻辑判断的能力才会渐渐发展起来。这意味着我们几乎是被动地、没有选择地接受了我们内在声音的风格。大多数人生命中的第一批重要他人通常是父母、家庭成员、早期的老师或同辈。而他们解读世界的方式、他们对我们的直接评价,会不知不觉通过模仿和学习被我们习得和内化,逐渐成为我们内心的最常出现的那个声音。我的那种莫名的愤怒感就是通过大人内化为心底的声音。
这种愤怒感让我的生活中一直没有异性朋友。表面看来,是我觉得周边的异性都不符合我交朋友的准则,是因为他人的行为引发的,实质上,是因为未曾满足得到内在需要造成的。心底我还是很羡慕班上那个胖胖的女孩有那么好的异性缘,而我长那么漂亮却一个异性朋友也没有。
后来我学了心理学,终于学会意识自己的情绪:
[if !supportLists]1、 [endif]我听到或者看到了什么(对于外界事实或者环境的注意过程)
比如我在公司看到领导,经常来公司晃一圈就走了。这是我所观察到的。
[if !supportLists]2、 [endif]对于我所听到或者看到的,我给予了什么解释?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解释:我觉得这个领导工作不够勤奋。这是我所观察到的自己的情绪。这样的反应一定受到我们深层自我价值感、自我接纳度的限制。也就是说,所有的经验和解释都脱离不了深层的自我需要。
[if !supportLists]3、 [endif]对于我所作出的解释,我产生了什么情绪?
我心底升起了愤怒。
[if !supportLists]4、 [endif]这个解释背后,有什么未曾满足的内在需要,我又该如何处理?
我心底升起的愤怒。这就是小时候妈妈一直传递给我的信念,其实我的爸爸也并非她说描述的那样,至少在我姑姑的口中得知与她的描述大相径庭,我试着去了解我的解释背后的逻辑是否合理,后来公司的司机告诉我,领导每天晚上应酬到凌晨两点,早上七点还要赶飞机出差。他有很多其它的工作安排,并不需要一天到晚在办公室呆着,而我仅凭心底的愤怒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经常伴随你的,一定会是那你的主导情绪。每个人的主导情绪不一样:有的人是愤怒,有的人是厌恶,有的人是恐惧。所谓主导情绪,恰恰是我们多年形成的深层无意识的那部分在起作用,这种无意识总是在第一时间让你惯性似地把事件作出解释,从而产生某种情绪。也就是说,从一开始,我们就把自己的无意识投射给了对方和事件。
经常用这四个步骤发现自己的认知模式和情绪反应模式,发现自己的主导情绪,发现主导情绪背后的自我困境,是否接纳自己,是否爱自己,是否尊重自己,从而调整自我。情绪激动也可以变得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