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贵有疑,我们不是盛知识的容器,而是应该思考着接受。
就统编本教材的课下注释,有两个地方,我觉得值得商榷。
一个是《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前关于“罔”和“殆”的解释是这样的:罔是迷惑而无所得;殆是思想疲倦而无所得。联系学而不思,思而不学,觉得特别容易理解。现在的解释分别是“疑惑”“迷惑”,虽然简洁了,但是意思却让人不解了。我们来看古汉语词典的解释:
还拿不准哪个意象是对的,我们再看详细的解释:
殆的古意象有好几个,我们应该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解释,而不是随便给一个。
还有一个《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日中的“日中”,日中到底是什么时候?课下注释是“正午”,正午是什么时候?中午12点!我们都知道在古代,一天分为十二时辰。请看有一道十分有趣的选择题:
很明显,日中的意思是十一点到十三点。这样解释也很合理:陈太丘与友期行,不可能在正午12才出发吧?就是赶饭场也得提前一个小时去吧?怎么可能12点才出发呢?
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解除古汉语和现代人之间的隔阂,不能因为省事而去误解古人的意思,以讹传讹。
水平有限,研究不深,去有错误,敬请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