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说起孩子总是有扯不完的话题,为什么孩子的问题一直是大多数人为之头疼的问题?
那是因为他们从来都是我们心尖上的人,因为对他们存在太多的希望。希望她健康,希望她快乐,希望她有自己的爱好,希望她有一天独立时能照顾好自己。
所以我们总是想尽办法把我们能给的都给她,宁愿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依然乐不可支,宁愿自己加班熬夜挣来的工资,给她买一些甚至只能玩一次的玩具。总是以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给予所有孩子想买的东西来表达那颗爱意泛滥的心。
虽然我不同意心理学家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他的“刺激——反应模式”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加以控制,他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在我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任意挑选其中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性格和神经类型等种种因素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乃至乞丐和小偷。
以上这种说法有些过激,忽视了遗传的因素,和孩子自身爱好的问题。可是“刺激——反应模式”是确实存在的。有时候我们因为要摆脱孩子的纠缠所花出的钱,而这些钱将很大程度上成为孩子脱离父母以后的花钱方式。引导和改变孩子的一生。
有时候过多与不恰当的的给予孩子带来的不一定是快乐,有可能是过度依赖和无底限的索取。
在国外很多家庭在孩子基本会自理以后就开始让孩子学会自己挣钱,比如让孩子为家里做一些家务,或者是为邻居做一些事情。
这真的不失为一个鼓励孩子提升自身各种能力的好方法,但从心理学来说,每个人所做的每一件事的动力都来自于内心的需求和推动,也就是说这种做家务用钱来明码标价一旦操作不好,就让孩子失去了内心原有的驱动力,变得唯利是图。
当然我们不能武断的说什么方法好或不好而忽略了孩子本身,忽略了遗传和爱好的问题,很显然,每个孩子的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会在拿到父母零花钱的那一瞬间,就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食物,而另外一些孩子则精心地准备了储蓄罐,里面攒起自己所有的零花钱,不同孩子对金钱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未来的财务习惯,而如何正确引导就成了我们必做的一项功课。
话说对付“无限索取”型孩子要果断说不。不但是从语言更要从心理上坚决说不。这类孩子一出门就向父母索要东西,包括玩具、食品各种类型,而受到拒绝则大哭大闹不止。否则你的一次忍让也许会成为孩子掉进无底洞的欲望。
而对于“储蓄罐”型的孩子,因为孩子本身会想尽一切办法攒钱,不舍得为玩具或者书籍掏自己腰包,得意于自己攒的钱越来越多。我们应该合理引导孩子的消费行为,以防过于看重金钱而忽视金钱以外的任何东西。
有些事情难就难在,比如成功不是只要努力就能行,比如教育不是有爱就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