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时候,和爷爷聊天,说起过去的日子。他在河北一个农村长大,父母都是农民,家里的几个孩子都没念过书。他是全村里唯一一个识字的人。
说起认字,爷爷总是一脸骄傲。那时,家里连本像样的书都没有,只有等到在外打工的人偶尔回乡时带回来包东西的旧报纸。他长了心眼都留了下来。后来,攒了好久的钱,专门托人买来了几本小孩认字的书,才慢慢开始识字。
那时的他并不知道,这件事能改变他的命运。长大了一些后,老乡带着他和另外几个小伙子来到了北京,在一个工地打工,年轻力壮却大字不识的同乡们只能扛沙袋,他却跟着老板学记账。深知读书的重要,他毅然决然地把五个儿子都接来北京上学。
于是,念过九旬的他住着二百平的大房子,每天坐在摇椅上晒太阳,而那些同乡大多还在种地。他们的孩子只是偶尔会到家里来看看爷爷,带着一些家乡的土产,想来北京谋一份工作。
很多喜欢写作的人都说自己没有素材,其实看看身边那些从农村迁徙到城市的老一辈,个个都是励志的榜样。因为每一步迁徙背后都是跨越阶层的巨大努力。
交际圈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越来越多人挤破头涌向北上广深,想要开拓眼界,继而改变命运。
可往往了之后却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只尴尬的境地,失去了原来的圈子,又找不到新的圈子。
有一次,在写字楼里的洗手间里听见两个清洁女工聊天,其中一个是新来北京打工的,显然,北京和她想象中差距很大。
她说,每天在写字楼里闲逛的时候,发现那些光鲜亮丽的白领聊的不是电视剧就是八卦,还有她的那些室友,每天就是家长里短的没完没了。对此,她很失望,说自己费尽心思从老家来到北京,没想到身边的人茶余饭后的话题竟然和老家人一模一样。
年纪大点的女工不紧不慢地回了一句:哪儿的人都一样。
我从不轻视清洁工这份工作,但却忍不住感叹,就凭这句话,她们可能一辈子都摆脱不了低人一等的命运。她只看见别人闲暇时间的娱乐,却不知道那些夜深人静的时刻别人是怎么努力的。
不是环境差,也不是周围的人层次低,而是你的眼界不够,以偏概全,不知道从别人身上学什么,更不懂得从环境中汲取营养。
生活里,很多人抱怨自己没有变优秀的条件,工作没意思、领导不讲理、同事很乏味,和一群没精打采的人交往,自己都变得蔫头搭脑。他们经常说:圈子不给力,自己再优秀也是白费。没人懂得欣赏你的好,只会惹人非议。
实力不够的时候,给你再多的资源,再好的人脉,迟早还是要被淘汰。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交不变的定律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活在什么水平的圈子里。无法提升自己的层次,不是圈子不行,是你不行。
《红楼梦》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刘姥姥和王家沾亲,因为王夫人嫁入贾府,所以和贾府勉强算得上有点关系,她三进荣国府,逛大观园的时候,更是闹出了不少笑话。
前几天,把87版《红楼梦》翻出来看,这一集却是越看越心塞。富贵人家的热闹,却是贫贱人家的苦涩。沾亲带故地和贾家攀上关系,却发现这些所谓的亲戚和她根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刘姥姥是个善良朴实的乡下人,没有那么多心思和计较,所以不在乎别人的戏弄和嘲笑。但换成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现代人,恐怕就是一番完全不同的心境。
有句老话,机会永远只给有准备的人。放在现在应该变成,圈子永远只给同频共振的人,资源永远只给有实力的人。如果你既没有谈资和实力,又没有见识和眼界,再好的圈子,你也配不上。
说两个故事。
闺蜜A的表弟大学毕业想要出国留学,托福怎么考也上不了100,什么学校都申请不上。男孩说,在国内没有语言环境,哭着喊着要出国读语言。父母被逼得没办法,只好花钱把他送到美国学英语。结果,在那里天天和一群中国富二代花天酒地,英语还不如没去之前的水平。
朋友B望子成龙,信奉孩子必须要富养。为了提升全家的层次,给孩子创造一个便于成材的环境,她学孟母三迁,搬了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在东四环看上了一个全封闭、自带双语幼儿园的高档小区。结果却发现,孩子在幼儿园被老师各种看不上,回家吵着闹着要买玩具,自己和邻居也根本说不上话。
现在,很多人都明白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所以都在努力摆脱身边低层次的圈子,但同时却缺少融入高层次圈子的能力。那些以为认识一些人,展示自己空洞的热情,就能成为圈子一员的想法真的很傻很天真。
公司有个新来的小同事,听说我认识几个法律圈的大神,拜托好多次让我拉他进大神经常出没的群。最终,我拗不过他,只好把他加了进来。没几天,他就跟我抱怨这个群怎么这么安静,平时根本没人说话,除了加群那天自我介绍了一下后,他就没找到说话的机会。这样的群,就算待在里面也没用啊。
听完我很方。那个群里明明经常有人说话,他居然说什么也没学到。仔细一聊我才知道,他所谓的出声就是闲聊。
只能说我做了一件拔苗助长的事。他刷存在感的方式还是套近乎和没完没了的闲聊,而大神们的对话却永远是枯燥的专业探讨。越优秀的圈子,互动质量越高,言之无物的闲聊越少。就像谈恋爱,彼此入不了对方的眼,耗在一起也只是浪费彼此的时间。
不是圈子不行,是你不行,所以才找不到共同话题,也找不到存在感。
前几年,巴菲特午餐会的慈善拍卖被炒得沸沸扬扬,拍卖价格更是水涨船高,从2001年的1.8万美元涨到2012年的345万美元。很多人都说,这些人有病,花那么多钱看一眼大神,聊不上几句,也沾不上什么光。可去过的人很多都说,这一顿饭改变了他们很多。他们说,他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人格魅力,一言一行都能学到很多东西。
所以,看吧,学习这件事,学生比老师更重要。很多时候,值不值不在于对方给了多少,而在于你能接收多少。
身边也有一些常年写作的朋友说,自己的文章总也红不了,就是因为没找到一个好平台,现在的读者品味都很低。每次听到这样的言论,我都很无语。很多人的失败就是不懂得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平台再好,实力不够,早晚也要让位。
我们要学会把眼光放长远,当你努力摆脱低层次的圈子时,更要想想自己凭什么被一个高层次的圈子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