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最喜桃花盛开的样子。
我置身桃林,流连忘返,
是思念,是留恋。
想那十里桃花是何等的壮观,
也只有超凡脱俗之人,
才能与之相媲美。
(四)“一首桃花”
桃花,
那一树的嫣红,
像是春说的一句话:
朵朵凝露的娇艳,
是一些
玲珑的字眼,
一瓣瓣的光致,
又是些
柔的匀的吐息;
含着笑,
在有意无意间
生姿的顾盼。
看,------
那一颤动在微风里
她又留下,淡淡的,
在三月的薄唇边
一瞥,
一瞥多情的痕迹!
——林徽因《一首桃花》
诗人徐志摩说,这《一首桃花》与前人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是同一种境界。他夸林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总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
桃花自诗经的‘烁烁其华’开始,就是美的象征,是与‘美人香草’为伍的。及至‘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就很自然的与爱慕或思念的佳人连在一起了。因而桃花也成了历代诗人心中的‘寄托’,作为女诗人的林徽因也不例外。
当时诗人寓居在北京香山,北京的三月可能是姹紫嫣红的。面对桃花,诗人继承传统,依然从‘色’着笔‘一树嫣红’,给人是强烈的视觉冲击,春意盎然,像是春说的一句话,一句什么话呢,诗人不肯言明,也不能言明,那就是春的消息,春的语言。
每一首诗,我想它的真正读者只有一人。就像林徽因的这篇桃花,做于1931年,当时她已与梁思成结了婚,而徐志摩的出现启发了她作诗的兴趣,还有一个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那一瞥多情的痕迹”,是她笔下的某个人,也是在那一瞥后一次美丽的绽放,属于桃花的妩媚和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