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1月的最后一天,我看完了何帆写的《变量》,最后几个环节是很讲情怀的内容。
在冬天,原本天气预报要下雪的天气里,大王在窗台上坐着,看着窗外来来往往的车辆,冬天的阳光有点冷,但相对来说很温柔的,又有点强势的,从窗户砸到小小的卧室里来。
万分喜欢这样的环境,在过年前能有这样一个释放,很难得,也看到了希望。
想起自己曾经在刚入冬的时候,也做了一场公益。后来时常想起自己做的这件事情,也觉得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大概这样公益活动是经不起几个“为什么”的考验。因为作者在书中说,自己去范家小学的时候,学校的人数已经不再多,老师和学生的比例恰好是“小班教学”。
而这个是未来教学的模式,一个贫困区的学校因为实际原因,光从模式上讲,也不比城市里重点学校的大班教学差了多少。
印象很深的是,我曾去的商洛的那所学校,也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从西安出发,在走错了好几次路的情况下,翻了两座山,辗转来到这所地图导航都无法定位的学校。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山里多的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大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并不是,何帆用这样一句话形容范家小学的孩子,“他们是我见过最快乐,最自信的孩子。”我想说,自己也曾这样认为。
后来我们带着商洛的10个孩子们,参加由西安外国语大学学生社团组织的校园参观活动,我们带着商洛的孩子们参观大学,看体育场,因为图书馆正在装修无法参观外,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学校里的外教和孩子们用英文交流,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商洛山里的孩子们竟然也可以用英文和外教顺利的交流。好几位女孩子喜欢汉服社的小姐姐,觉得穿上汉服很好看。
有几个女孩说,他们希望自己上大学后也能加入汉服社,想进各种有意思的社团。
现在想来,很感谢自己的学妹带着商洛的孩子们,让他们对一所大学有一个认知。我们怀着期待,希望来到西安的孩子们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带回去给更多没有来过大学参观的孩子。
在他们心里,种下一个有关未来的种子。
作者在这一章其实主要讲的是“社群”,也举了很多例子证明未来社群发展的重要性。正面的案例,负面的杀人案例等等,社群是一群人在一起,不是低头族试的互动,而是我能和你分享柴米油盐的日常,不用设太多心防。让生活从快节奏的追赶,缓缓的降速,成为慢生活,能去享受生活。能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能找到做一件事情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