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听到“非虚构文学”,才去看这种小说的。之前以为又是乡土小说,浓郁的地域色彩,乡土情结,这个自然能够得到大批农村青年的认同,但是却无法得到我的认同;作者又不仅仅止于乡愁,恐怕还要有一种更高的角度,这也许就是俯视的姿态。但是反而自身的阅读体验却更差。从鲁迅的百草园,路遥的黄原,莫言的高密村,自己却越来越对农村的一切感到模糊。自己便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进入梁庄的。
1.“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怀疑,我怀疑这种虚构的生活,与现实、与大地、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我甚至充满了羞耻之心,每天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夜以继日地写着言不及义的文章,一切似乎都没有意义。”
文章的开头便是反思。这种反思来源了一般知识分子普遍的不安,作者自己说过,她是个不服输的人,于是她一路奋斗,拿遍了所有该拿的文凭,现在,她急切希望走出象牙塔来。
2.“因为学术及学术式的思辨在我们这个时代,早已被置换为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妥协的存在。”
所谓的妥协,其实是一种委婉的说法,过多的畅销书作家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轻,短,快,虚,飘在天上的云,恰逢时代的飓风,貌似绚丽多变,实则不堪一击。
3.“外面的世界在不断“提速”,生活节奏、城市建设,包括火车的物理速度,但是,对于穰县来说,那些只是风景而已。县城火车站的落后与肮脏最典型地体现了这个保守小城内在的顽固性格,它也是中国内陆县城的基本缩影。”“村落结构的变化,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变化。农耕文化的结构方式在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的状态,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中国的乡村进行着博弈,它们力量的悬殊是显而易见的。村庄,不再具有文化上的凝聚力,它只是一盘散沙,偶尔流落在一起,也会很快分开,不具有实际的文化功能。”
经济的落后也许已经不是常态,在国家高喊新农村建设的口号下,在广大农民对于自己老年生活的期盼下,在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下,KTV,农家乐,山寨超市,山顶演唱会,这一切就如同巨大的网络,掩盖了农村人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于是便有“乡村的生态被破坏、内在机体的被损伤并没有纳入建设前决策者考虑的范围。高速公路,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在原野的阳光下,散发出强烈的柏油味和金属味。”高速公路是农村人最引以为豪的建设,想致富,先修路。但是在我的农村,先不说平常见不到的高速路,就算是笔直得有些过分的国道,也常有车祸的听闻。不挂牌,不减速,更别提红绿灯,虽然只有两车距,但是想要从马路这头过到另一头,不仔细观察一番怎放心?
4.“二十年过去了,今天我们依然会听到不少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抱怨,我们依然能看到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尴尬。进城的农民打工者逐渐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城市,只是自己讨生活的地方,不能指望它们给你留下真正的生存空间。他们变得本分、安分、守成了,他们认同自己的命运,不再抱怨。并且,通过婚姻、言传身教等方法,他们也竭力抑制他们的下一代——第二代打工者,被政府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孩子们——做过多的非分之想,因为他们有过痛苦的经验。”过于真实的描述,触目惊心。也许你以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村大学生会完全摆脱“第二代打工者”的标签。在我眼里,在我的生活里,这种情况却极少发生,过多的资源集中在大都市里,想要撕下标签,必须从小就接触最新,最好的资源,这里,不单单是教育资源,还有文化资源,文学,艺术,新思想,新理论层出不穷。就好比如,在我们还在讨论“小四”和“韩少”哪个更能代表我们的叛逆之道,还在对大学生活抱有诸多期许的时候,那些X大附中的孩子们却时时保持着一种国际人,“地球公民”的视野,在全世界挑选着自己心仪的学府。“他们都以改变世界作为行动出发点,我们却还在为改变自身的阶层而做着苦苦的挣扎。”当然,这种观点也并不可取,我认为最大的差异,还是在于对于自身的认识。世人所谓的成功定义,其实放在历史的大视野下,不值一提。但是正如现在所提倡的一种新的成功,“以自己想要的方式过一生”,没有资源密集的接触,仅仅靠那几本教科书所描绘的世界,又或者,仅仅靠现在网上铺天盖地的,真假莫辨的信息垃圾,农村大学生如何认识到自身?恐怕还是老一辈的思路,能够在城市站稳脚跟,有份不错的收入,便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更让人担忧的是,“读书无用论”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在我的少年时代,只有因为贫穷孩子才可能无法上学,没有家长不愿让孩子上学的,而现在,则是家长看不到孩子上学的希望,在焦虑一阵之后,通常对孩子持一种放任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也失去教学的动力。”辍学率的不断攀升,一方面来自于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是更大程度上,家里人思路的转变——以“钱”代表着读书的意义,那只能是最无奈的意义。学校老师,过多的被冠以“兼职老师”的戏称。
5.“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乡村人来说,没什么事儿,不年不节,又不是春忙秋种,回家一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那绝对是浪费钱。而情感的交流与表达,更是难以说出口的事情,他们已经训练出一套“压抑”自我的本领,性的问题,身体的问题,那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事情。中国有几亿这样的流动大军,如果要考虑这些“小”问题,那不是太麻烦了吗?”“改革开放,“劳务输出”一词成为决定地方经济的重要指标,因为出门打工农民才能挣到钱,才能拉动地方经济。但是,这背后有多少悲欢离合,有多少生命被消磨殆尽?男子离开家乡,一年回去一次,至多两次,加起来时间不会超过一个月。他们都正值青春或壮年,也是身体需求最旺盛的时期,但是,他们却长期处于一种极度压抑的状态。即使夫妻同在一个城市打工,也很少有条件住在一起,因为建筑工地、厂家并没有义务给他们提供住宿,而他们的收入又很难租得起房,往往都是各自住在厂家。至于周末怎么相聚,怎么进行性生活,则是难以想象的黑暗问题。即使这样,能在一个城市,经常会会面已经是很幸运的了。由于性的被压抑,乡村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乡村道德观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农民工通过自慰或嫖娼解决身体的需求,有的干脆在打工地另组建临时小家庭,由此产生了性病、重婚、私生子等多重社会问题;留在乡村的女性大多自我压抑,花痴、外遇、乱伦、同性恋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也为乡村的黑暗势力提供了土壤,有些地痞、流氓借此机会大肆骚扰女性,有的村干部拥有“三妻四妾”,妇女们为其争风吃醋,衍生出很多刑事案件。”“人们在探讨农民工的问题时,更多地谈及他们的待遇问题,却很少涉足他们的“性”问题。仿佛让他们多挣到钱就解决了一切问题,仿佛如果待遇好些,他们的性问题就可以自觉忽略不计。可是,难道成千上万的中国农民,就没有权利过一种既能挣到钱、又能夫妻团聚的生活吗?”有个比喻说得好,想要为中国人打开一扇思想的门,你非得要掀开屋顶,人们才会同意开一小扇窗。
6.“农村人的想法很现实,人死了,剩下最重要的就是钱的问题。在为钱而争执的过程中,疼痛、伤心、亲情都变为可以讨价还价的东西,一切似乎都很冰冷、无情、残酷。这也是一般人在理解乡村类似事件时常有的谴责与鄙视,似乎他们把钱看得比人重。但是,谁又能看到他们心里面的深流呢?”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些鄙夷农村人杀狗吃肉的所谓爱狗人士们,每月花在宠物身上的钱足够抵得上农村人一个月的收入。而大多数人,并不是所谓的寻找精神的慰藉,这在大批流浪狗,流浪猫的事实上可以得到见证。那些所谓的文艺圣地,以猫狗的元素,打造出的温馨空间,却是一群人集体的幻想。毕竟,如果那些小可爱不用自己照顾,那么自然可以抛弃现实的束缚,进入所谓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