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涵悦散文《去精神的高地上走走》获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师范大学举办“游云南·我心中的西南联大”征文比赛三等奖
去精神的高地上走走
程涵悦
去云南,大多时候先落地昆明。
那就随便找一家茶馆坐坐。
天气好的时候,我最爱看花。昆明人种的花大多灿烂得张扬。坐在檐下的我也能轻易地在墙角找到一排单色的花,它们看似柔弱,却也定定地望着时光,那就是绵绵不绝的风韵呵。
而从大都市里逃出来的我更爱雨天。那雨滴落在茶杯之外,都是西南联大师生听过的声音。
他们也爱着闲散呢,但那静谧的暗处不断震响着万千钟磬,那是激烈的战事,也是每个人未卜的命运。而他们就像入了化境般,无声无息间放下了分分秒秒、接连不断的焦灼,进入了最短暂也最永恒的清宁境界。那里,有儒道先贤在守候。也有人之在世,不问归途,但问初心的真谛在发出微光。
我提起茶壶,又斟满了一杯。茶汤澄澈,而回味绵长。自联大师生来过之后,后来人的茶汤里都多了几分直面人生的气定神闲。
昆明泥土丝丝缕缕的香气飘入鼻息的时候,就该再去看西南联大的旧址了。
我不敢走得太快,怕眼前纷纷出现的联大师生倏忽出现,又俶尔远去。我想要追随那个穿马褂捧着庞大书箱的先生,或者那个嘴里念着数论、手里拈着花穿着长裙的女学生,又或者那个在警报声里仓皇奔跑又忽而朗声吟诗的穿西装马甲的看不清身份的人。我想要跟着他,她,或者他,缓缓地走到他们心中的圣地去。
太多人称它为奇迹,以致我望到它的时候,只觉得它太过平实,但平实得威严,平实得神秘,平实得广博。
来之前就读过文献,当然知道这一寸寸的土地上曾经诞生过无数对后来的学界具有振聋发聩乃至开天辟地作用的学术成果。在家国湮于战火中时,联大师生们以血肉之躯护佑住了千年文脉,凿开了科学的通渠,将文化的火种传递到一代代中国人手中,也由此展现出了知识分子之为知识分子,或曰人之为人的高贵。他们是那段动荡历史中希望的火焰。
走进联大博物馆,看到许多先生的名字,也看到他们的著作。脑中无法不想起那些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趣闻轶事,他们中,有那般狂放不羁,那般我行我素,或那般桀骜不驯之人。在我看来,那是他们独显光华,不为外物所役使的品格的一种折射。而若仅仅以此为笑谈,恐怕未能洞察这些事的神髓所在了。
我最敬服这些先生们的,是他们与自己命运的清醒对话。前途如置迷雾,性命更在崖边,但他们将名利、享乐视作齑粉,而只执着地与自己炽烈追求的真理相对望。如此,不论风雨,不计苦难,只争朝夕!他们以单薄身躯,奋力将过往中西文明的精华汇聚,推动中国未来的发展,而他们自己也就成了时代坐标系中微小但极具光亮的星辰。
走在博物馆外,看云朵下的花草,如此平凡,又如此炫目。西南联大的奇迹,常让人叹服。但常人难有他们的才华,但拥有这种笑对风雨,唯问己心的态度,成就人生的真价值、成就生命的大豁达,不也是我们每一个美妙生命的奇迹吗?
让奇迹创造奇迹,再创造奇迹,一如此刻,巍峨的校门映入每一个游客的心里。这片精神高地在每个国人的思想里、在无尽的远方,更踏踏实实地在这里,在每一个来访者的脚下。在这里,你会反反复复地恍惚而兴奋:是吗?就是这里吗?
我对西南联大精神的追寻并不止步于昆明,我要继续向云南的无数乡野而去,去探访田间地头的农人,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乡亲,他们的前辈或许与联大师生们交谈过。有些人成为了联大师生严谨的田野调查的对象,而有些人以朴实的生命本质为颠沛流离的联大师生们铺垫了温厚的生活底色。
我试着观察这漫长旅途中的每一个人,感知着他们的喜怒哀乐,描摹着他们身上的文化密码,我狭窄的视野忽而就洞开了,就如当年的联大师生们在他们身上探寻真知,从而撇却焦虑与困顿,沉醉于闻道的至乐,窥见大千世界的曼妙,也体悟人情共通的温存。
如此,西南联大精神所铸就的精神高地在云南广袤无边的土地上不断延展,在每一个像当年的联大师生一样发现当地之奇美并将之纳入其心灵世界的游子们的脚下延展,并由他们将这份豁然带往更远的地方,继续延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