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一次久别重逢的聚会中,文艺女青年的聊天重心,已经从诗歌和远方,转型到让自己喜怒哀乐的她或他。
聊的什么?
不是另一半,而是下一代。
“你说,我家闺女怎么就改不了胆小的毛病?都7岁了,去超市还不敢和服务员说话?在家嗓门可大了,一出门就熄火。愁死了。”
“人家的孩子早就自觉写作业了,我家这娃还得陪着写。现在一年级,我都有点抓狂了。气的我饭都做糊锅了。”
“可爱的时候像个小天使,一无理取闹的时候真想揍给她一顿。多少次我按捺住手掌,一想是自己生的就忍了。”
“每次都磨磨蹭蹭地出门,我真想变成他的加速器啊。皇帝不急太监急,我不想再叨叨了!”
2
听着妈妈们带着爱带着气的对话,我说:“这些对白,在我脑子里也精彩地斗争了很多遍。”
“嗨,别老聊娃了,讲个故事给你们听。”
女性果然还是爱听故事,顿时大家安静下来。
“有个刚上初中的女生,长辈眼中的乖乖女,成绩优异,坐在教室第一排。总是有调皮男生来惹她,她忍了几次,有次气哭了,去找老师告状。在全班同学面前,她指着同学对威严的班主任大声说,‘老是欺负我。’她声音颤抖,面色通红。”
我刚描述完,女友A迫不及待地说,“这孩子真是太胆小了。以后该怎么办啊。我就担心我孩子受欺负。”她就是刚才说孩子不敢在超市和服务员讲话的妈妈。
女友B皱起眉头说,“这不止是胆小,这是缺乏自立能力。一味忍让,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能应对外界的一点压力。”她的全职工作是律师,在抗高压界是出名的女汉子一枚。
女友C喝了口摩卡,慢悠悠地说,“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引导,导致孩子内心脆弱,不知道如何面临冲突。原生家庭真是对孩子有终生影响啊。”
3
我扑哧一声笑出来,“各位真是思想丰富啊。这个女生就是我。”“啊,你这知心大姐,小时候这么怂啊?”好友多年,她们知道我毕业后的经历,却不熟悉我还有这么段糗事。
“对啊。要不是最近有同学拉我进了微信群,早就忘了这个桥段,根本不记得具体细节,同学名字。我在那个班只有两年,初三时正好搬到新家,转学了。”我如实相告。
“在那个进微信群的瞬间,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仿佛看到自己气鼓鼓站在那里,脆弱单纯。不知所措。不过负面标签哪能贴那么久,人的可塑性真是强大。成长的确是漫长的过程啊。”
4
咖啡馆里放着久石让的音乐。妈妈们沉默下来。
在育儿信息泛滥的时代,很多文章说《妈妈情绪不好,孩子受害一生》《妈妈这样做,孩子就毁了》,孩子像泥娃娃一样脆弱,任由家长来塑造。
我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担心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学习科学的育儿常识挺好的,家长更有觉察意识,但很多妈妈像捧着教科书,拿着显微镜的科学家,放大看孩子的缺点,于是感觉的天平失衡倾斜了。
感觉是最神奇的,你看不到它的存在,可是它会驱动你的行为。
孩子“胆小”,我们担忧以后孩子会不会被欺负;
孩子写作业习惯不好,我们抓狂她会不会学业一塌糊涂。
很多妈妈活在了忧虑未来的恐慌里。但我们忘了一点,孩子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弱小。过于强调养育的力量,我们反而容易忽略孩子的生命力。
我们可以尝试把烦恼焦虑的焦点,调整在具体行为上:
比如下次尝试和超市的阿姨说话,从问菜价开始;做作业时设定时间表,十分钟不需要大人陪伴,独立完成。至于每次出门都磨蹭,可以和孩子一起检查是哪个环节比较慢,有针对性地调整。
5
比养育更重要的是,比起专治毛病的“啄木鸟”妈妈,我们可以适当把重心转移在自己身上。
你发自肺腑热爱生活的态度,才是去影响孩子生命的根本之道。
你热爱读书和思考,孩子也跟着阅读绘本,在心里种下美和善的种子;
你愿意参加公益活动,孩子也会去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
你有同理心,孩子也会感受到这份理解和尊重;
你活得豁达,孩子也会开心地过好自己的童年。
生命那么长,真的不用急于求成。我们也会用一生时间,成长为自己内心想要的样子。
孩子成长的周期,更没有那么一蹴而就。
相信那个哭鼻子的小女孩,终会成为从容美好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