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贯的读完了前三个部分,仿佛重锤击打在心头。断断续续读完后面的部分,想单独的给前三个部分做一些读书笔记。
小说的荒诞,夸张,可我似乎依然可以从其中找到共鸣。因而思考,当我们在荒诞中心有戚戚,也许由于荒诞也是源自于人心的挣扎。
不能承受生命之轻,不是肉体所承受的东西,而是灵魂与心灵在承受的东西。所以,一切都从心出发,观察剖析心在各种境遇中的挣扎、飘摇、渴望与妥协。
前三个部分,是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弗兰茨几个人交织在一起的感情。妥协与不忠充斥其间。
托马斯与特蕾莎。书中常常出现的一个比喻:特蕾莎是别人放在篮子里,顺流漂送给他的。因为六个偶然,特蕾莎成了他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本来她也应像他的其他任何一个情人一样,相伴然后分手。可偏偏种种偶然,种种机缘巧合,特蕾莎成了与众不同的那一个。就像中学里生物老师讲到六倍体普通小麦的形成,两倍体野生小麦在一次又一次的机缘巧合之下,终而产生了我们吃的六倍体小麦。机缘巧合便是生命的奇迹与惊喜。他们各自有自己想要挣脱的,各自有自己渴望的,他们都不是浑浑噩噩活着的那些人。Es muss sein!(必须要这样)只要这样一个机缘,成为彼此的依靠。
托马斯与萨比娜应有相通之处,不需要语言的心有灵犀,以及只有这两个人才能明了的独特习惯与默契。因而,他们分别对彼此都是特别而难得的。这种特别与难得又偏偏少了一点,只差那样一点,便可以相守了吧。不是遗憾的告别,而是清醒的说分手,当断则断。不呼唤,不惋惜,也不啼哭……
特蕾莎与萨比娜,她们算得上情敌,但她们相遇的一刻,却迸发出不一样的火花。挑衅、审视,或者还有一点欣赏。两人相遇的一场戏,短暂而张力十足。不由得想起了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塞罗那,电影中三个人之间的爱情不知是否曾参考了这一段。
萨比娜和弗兰茨是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是矛盾的结合。他们相识太晚,已经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人生信念与习性。两人之间,有那么多不可调和与不可理解。所以他们只能采取一种动作戏来进行沟通。甚至于这种方式的沟通也未能让对方理解,只是给彼此一个发泄的通道。然而,他们的关系,不要求理解,不需要更多的沟通,只要妥协就可以。萨比娜戴上黑色礼帽的一次沟通失败了。她不曾觉得可惜,只是蓦地意识到,原来到了离开的时候,离开于人生没有意义,没有价值的东西。
生活或者是真实的生活与渴望的心灵生活相结合而成。前者是连续的句子,后者则是字词之间的标点符号。用对了标点,则可作一篇美文;用错了标点,则可能文字不通。
书中没有谁对另一半的完全忠诚。看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似乎不忠(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的不忠)都是极为稀松平常的事情。来自心灵的声音,赤裸裸地揭示了虚伪与不忠,说背叛大概也不为过。似乎荒诞,却又似乎真实。对生活的妥协使得不忠得以被谅解。“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对萨比娜的描写不多,我却越来越喜欢这个形象。她不曾被束缚,也就无所谓忠诚。她吸引着不同的人,托马斯,弗兰茨,甚至吸引着特蕾莎。吸引着我们的往往是自身没有而又强烈渴望的东西。对于不甚了解,或者说未曾亲自经历而有些向往的东西。无论悲喜,都容易在我们的想象中蒙上一层浪漫的色彩。譬如电影百鸟朝凤,民俗衰落的悲剧,进城务工的悲剧,都在大屏幕的另一端,因为戴上了凄美的颜色。我偶尔被一些特性的东西吸引,就像生活篇章里的标点符号,写不成字句。对于这些向往,多数只能欣赏。至于追求,则是更高一个层面的东西,有更多的限定,也需要直面的勇气。如此,才将那些标点符号化作字句段落。
没有十分满意,也没有完全的不满意。就像悲伤与开心的交替,妥协与追求交叉在一起。因一切的不可重复,所以一切都将被时光淡化,有的会化作文字或者其它,有的就完全湮灭在时光的长河。不论受到的苦是否会被弥补,不论作的恶是否会受到惩戒。妥协有妥协的度,追求有追求的美。给生活留一条底线,给梦想留一个出口,相信美的存在,未来总会降临,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