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課抄了波蘭女詩人辛波斯卡的詩歌《種種可能》。這一段時間在讀辛波斯卡的詩,每每會被那詩行击中靈魂。周夢蝶有一首詩就是仿照辛波斯卡的這首《種種可能》而作的:“我选择紫色。我选择早睡早起早出早归。我选择冷粥,破砚,晴窗;忙人之所闲而闲人之所忙……”每個人在世上都躲不開一個事實,那就是生活。喜歡什麽,選擇什麽,生活是否圆满,人生能否成功……從這個这个意義上説,人生本就是自我選擇和造就的結果。而往往在選擇的过程中,喜歡或者傾向於一個事物,常常不是因爲它更好,而是因爲它更符合自己的审美定势和價值取向。因此呀,在絶對的塵世,我們或許僅僅能做相對喜歡、相對正确、相對美好的事,在這一點上,作家當時明月有句话説得非常好——“世界上的成功只有一种,那就是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中秋假期衹有三天,今天是最後一天,而今天晚上高一、高二,還有高三的學生都要返校上晚自習。學生上晚自習,老師當然也要到校深入自習做課後服務喽。這或許已是學校的傳統了,自有人會爲此説項。前不久看了一篇文章,應該是教師節前後吧,説的是所謂教師的幸福感。我没有高中教師資格證,在現在這個特别看重學曆、證書的年代,當然算不得是合格教師了,也就不敢妄談什麽教師的幸福感啦。有没有幸福倒不打緊,最爲要緊的是要有人格、有尊嚴,如果没有人格、没有尊嚴,就不要妄談幸福感。我自覺是凡庸之人,没有那麽崇高的境界,衹是想着把自己應該做好的事兒盡力做好。
今天是中秋節,説這些事兒有些大煞風景,幸好我不當班主任已經两整年了,不知道這究竟應該算是誰的幸運?
中秋的月夜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而中秋之夜的那輪圆月,更是承載或寄托着一个偉大民族的國民精神的載體。岂止是中秋的月夜,幾乎每一個有月的夜晚,都充溢着浪漫和柔情。而這種浪漫和柔情又都是含蓄而深沉的。中國人喜歡月亮,就像西方人不喜歡月亮一樣。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無論是圆月还是半月,無論是有月的夜还是无月的夜,都是可憎的,充满着淫邪、黑暗和罪恶。《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中,幾乎所有寫到月或月夜的故事,都是陰森可怖的,好多個與巫婆、魔鬼有關的故事都是在月夜裡發生的。可是在中国,每一個月夜都是那樣温馨、那樣浪漫;一個個讓人心醉的故事都妩媚地在月下,在每一個有月的夜里發生着——张君瑞待月西厢,苏子瞻對月懷人,李後主悲吟春花秋月,李易安輕歌月満西楼……
中國的詩人,因爲有了月,因此詩句中便平添了幾分空靈,幾分玄妙;中國的月亮,因爲有了中國的詩人,才圆缺有韵,盈昃有致。每一次仰望,都觸動情肠;每一次吟唱,都婉啭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