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的农村,老老实实的下地干活所带来的收益甚微,部分年轻力壮的会选择外出打工,幼小的孩子留在村中。L先生,就是来自一个靠近城市的农村,从3岁到初中毕业,L先生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每年只有在春节或者清明的时候,才能见到父母。
L先生的童年不是不快乐。和其他的小伙伴一起抓不知名的甲虫,一起玩瞎子摸罗鱼、骑马打仗,一起喊着不知道如何流传下来的顺口溜。他也记得榕树被风吹得沙沙响,小鸡仔被狗追得叽叽叫,他被河水凉得咯咯笑。他感到快乐,只是在小伙伴的母亲们喊着他们回家吃饭的时候,他的快乐戛然而止,因为他的母亲此刻正在繁华的城市中拼搏,不会乘着夕阳来喊他回家。
小小的L先生独自回到家中,看着奶奶用微微颤抖的手翻炒着菜,都会主动上前搭把手。晚饭一般都是在无声中进行,偶尔奶奶会跟他说说话,无非是一些想不想父母,成绩怎么样的话题。晚饭过后的夜晚最是难熬,家里安静得可怕,爷爷奶奶早早就睡了,村里有稀稀落落的灯光,这些灯光并不能温暖小小L先生的内心。L先生躺在床上辗转难眠,远处传来别家母亲责骂小孩的声音却很是刺耳。
L先生最讨厌的作文题目是:我的母亲(父亲),同学们都会详细的描绘父母的样子和性格,而他不了解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母亲是不是也像同学的母亲一样容易发火。关于父母他真的一无所知,又如何写这样的作文呢?
早几年的时候,父母每次回家,L先生都欢天喜地的,遇到小伙伴就会说:我爸妈回来啦。可是逐渐长大,性格越来越内向,父母再回来就变得不知道如何面对,见到父母应该说什么话,是应该笑还是哭,是应该拥抱还是站着。用L先生的原话是:挺尴尬的。
初二到初三的阶段,有些男孩子爆发了他们青春期的叛逆,他们开始疯狂长个儿,跑去镇里的网吧玩游戏,顶撞老师等等,而大多数叛逆的男孩子都是被父母拎着耳朵回去,那时候的男孩子,谁不是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谁不是烦透了老师教育,谁不是叫着嚷着自己已经长大。而L先生却没有,他是同学父母眼中懂事、不给家里添乱的孩子。虽然他心里也想跟着同学出去混,也有一颗要爆发的种子,可是父母不在家,难道要对着年迈的爷爷奶奶来进行他的叛逆吗?
高中的时候,父母回来了。他才开始慢慢地接触自己的父母,可是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太少了,自己和他们交流已经很困难。特别是和父亲,直到现在出来工作都很害怕和父亲打电话,打了电话也是三两句就挂了。
我和L先生的童年大不一样,之前无法体会没有父母陪伴的感觉。现在看来,没有父母的陪伴的童年,不是没有欢乐而是心底的隐忍与过分的扮成熟,而最致命的是缺乏沟通,不善于表达。如今的L先生虽然思想成熟,但是话很少,这让他在对朋友、工作、家人的时候感到很费力。
L先生说:"如果可以选择我也不想回到没有父母的日子。"
L先生说:"以后我的小孩,我绝对不会因为工作忙就丢给爷爷奶奶带。"
L先生说:"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是孤独的,即使有再多的玩具,堆砌起来的也只是无尽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