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古都洛阳旅行,还有一处地方,应该去。
它就是邙山。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邙山,共埋葬24位皇帝,皇族大臣达官显贵达1000人,无名无姓古墓葬数十万,其中所人熟知的,青史留名的:东汉光武帝刘秀、三国魏文帝曹丕、司马懿、北魏孝文帝元宏,苏秦、吕不韦、贾谊、班超、狄仁杰、颜真卿、杜甫……
唐朝诗人王建说:“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邙山墓葬群,占地756平方公里,从夏朝直至宋元明清,时间跨度达4000年之久,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最多、最集中的地区,被称为“东方金字塔”。
我决定去邙山,是灵光一现的想法。发生在一周后。
第二日我离开洛阳后,在西安一鼓作气地疯狂玩了7天,等到最后一天准备出发去下一站宁夏时,发生了两件极其悲催的事情——一是不幸错过了当天的火车,二是手机不幸被偷。
因此,我不得不中断行程,再次折返回洛阳,补办手机卡。
补办事宜完结,我一个人正往火车站赶车,准备继续原来的行程。就在到达火车站的门口时,我突然想到一件事:一位朋友正在近在咫尺的郑州办事。
于是我联系她:要不要跟我一起?毫无前奏铺垫地发问。
没想到,她欣然答应:好!不过你得等我一天。
就这样,我猛地停下脚步,平白无故多出一天时间,大脑立刻像扫描仪一样快速扫描:洛阳还有哪些地方,我没去过?
对!是邙山!
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吴邪、张起灵、洛阳铲……像走马灯一样在我的脑海闪现。摸金校尉们的倒斗唉,怎么可以少了洛阳。不得不吐槽,吴邪和张起灵没有携手在洛阳邙山24座皇帝墓中来一场惊险刺激地下探险,与我而言,至今都是怨念。看小说走火入魔,自打知道邙山墓葬之多,看见个行人都觉得像盗墓贼。
有了想法,立刻行动,目的地是洛阳古墓博物馆——中国目前唯一一家墓葬主题博物馆,然后爬邙山。
不过交通实在算不上方便,地点异常偏僻,最终,经过1个多小时车程,外加1个小时徒步,凭借我坚定的意志,摸摸索索,方才辗转到达。
我抵达的时候,已是下午时分,古墓博物馆的游人不多。
古墓博物馆共有三大展区:历代典型墓葬、北魏帝王陵、壁画馆,其中历代典型墓葬是精华,值得仔细研究。我从台阶往下,进入历代墓葬,除了过道上几盏小小的灯,里面黑黢黢一片,阴森恐怖。
墓穴的角落里装有彩色射灯,彩灯光亮微弱,照在石棺上,照在陪葬品上,照在吉祥器物上,配合着墓穴幽暗、寂静的氛围,仿佛恐怖小说的桥段。有人窃窃私语,声音便在逼仄的空间中回荡起来,变得清而脆。
进入到单个墓穴,里面寒气逼人。每个墓穴布局设计不尽相同,有的是半圆穹顶,有的是平顶,有的是几进空间,有的是甬道+左右对称小房间,这些墓穴的主人也不相同,除了单人穴,还有夫妻合葬,有的甚至是家族同穴。
我进入其中一个,里面格局简单,从甬道进入,一个主室,一个侧室,一览无余,正室摆放的是祖父祖母,侧室儿子儿媳合葬。本以为就此结束,当我无意间好奇地俯身向侧室探头时,生生给吓得心神移位,一个半人高的阴黑的洞突然出现在眼前,不带一丝光亮,像一个吞噬黑暗的未知怪物,里面正躺着一个尚未长大的孩子的尸体,仿佛一伸手便能把我给拽进去。
一瞬间,我立刻扭头往回看,迫切寻求生人的气息,却意外发现整座墓穴空无一人,安全的根系抓了个空,我有些慌乱。片刻间,趁着还未被拽进去之前,我迅速又小心翼翼地退出来,大气不敢喘,假装淡定地蹑手蹑脚走,三步并作两步钻出这个看似简单的墓穴。心神许久方才平复,庆幸自己还活着。
这是个三代同堂的墓。
一家五口,三代同堂,同葬一穴,实在奇特。让人不禁猜测当年到底发生了何种事故,才酿成如此惨剧。——据资料介绍,大约当时发生了瘟疫之类的疾病,导致一家五口同时染病,最终同时死亡。
这生死故事让人唏嘘。
这些墓葬,分属不同年月,历时千年,上至汉代,下至宋金。一一观览,历代墓穴的演变也能大致有所了解。早起汉魏晋墓穴入口门楣低矮,仅半人高,俯身可进入,里面的陈设简单,方型布局,以平顶为主,穹顶简单,并无过多装饰。到了后来,尤其是两宋朝代,墓穴已基本以穹顶为主,顶部绘有彩色花纹,整个墓穴装饰繁复,内部呈仓廪型,调绘有壁画,由青砖砌成,砖上有雕刻,内容涉及升仙、打鬼、历史故事、天象图等,有的甚至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也加入。
不过,相当于动辄辟山为陵的帝王墓,这些墓穴的内部空间一概不算大,大约相当一间房屋大小,可以想见,墓主人们的身份与社会地位算不得顶级,但是小康之家亦是绰绰有余,相比“白骨露于野”“白骨无人收”的暴尸荒野,他们又是幸运的。
古人“事死如生”,生死大事必然慎重,有些墓中可见丰厚的陪葬品,瓶瓶罐罐、生活器具一应俱全,相当于生人的规格,保证离世之人在阴间获得安宁,庇佑家族后世,子子孙孙。
观览完所有的墓葬,我大约花了两个小时。
每一个我看得都格外认真,两个小时的体验,就像穿越历史长河与古人来了一场真实照面,一群在历史长河中没有姓名、没有故事的普普通通的个体,然后彼此站在古与今,阴与阳的两端,一起探讨生死的千古命题。
当从一片幽暗漆黑中走出来,重见光明,有种获得重生、灵魂涅槃的感觉,明媚的阳光刺入眼帘,半晌适应不过来。
博物馆之游告一段落,我站在门口与服务人员闲侃问路:我要去爬邙山,怎么走?
服务人员:你现在站的地方就是邙山。
我疑问:可是这明明就是平地呀,重申:我想爬的是那种可以看见山头的山。
人家解释:邙山的特点就是上山不见山。
回来后,我查阅资料,邙山平均海拔300米。——严重不符合心中预期,我心中的邙山是巍峨雄奇的。
那么,这海波只有300米的邙山为何会成为中国历史鼎鼎有名的“亡人之乡”呢?
一则,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帝王将相开疆辟土,经济文化昌盛绵延,多的是钟鸣鼎食、簪缨诗礼之家,人口繁盛,延续千年。
二则,邙山北临黄河,像一条卧龙横亘于洛阳北部的广阔土地,伊洛之水贯城而过,依山傍水,枕山蹬河,符合风水学“背山面水”的讲究,是古代帝王理想中的埋葬之地。
因此,千百年来,邙山的三尺黄土之下,新魂旧魄一层又一层。陆游《步虚》写道:“北邙秋风吹野蒿,古冢渐平新冢高。”刘言史《北原情三首》亦有句:“洛阳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
今日所见的这些零星墓穴,实在是邙山墓葬群的冰山一角,它们因历史因缘际会,得以重见天日,作为墓葬的典型代表被展览在现代人面前。
但大部分人到邙山,并不是为了看这些没有传奇色彩的无名小卒,真正让他们滔滔不绝地、振奋不已的是那些天子王臣、高官名相、文人将士。顺着史料,一个一个念出来:刘秀、曹丕、司马懿、司马昭、孝文帝元宏、苏秦、吕不韦、贾谊、狄仁杰、颜真卿、杜甫……
个个叱咤风云,个个风采绝代,个个青史留名,几乎决定几千年中华的历史走向。
这些星罗棋布的墓葬,将一座帝都的传奇埋藏到了地下,楔入龙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