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读书这么多年,听过的最著名的一句教育口号就是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时至今日,这一句话引领我认识一位有着七岁女儿的母亲,工作日就带着她的女儿去上小学,下午放学后要去学习钢琴一直到晚上九点,回到家里还要复习一天的功课,预习下一天的学科,周末两天也是满满当当,要去学奥数,学英语,学国学,学乐器。我实在是觉得,一个只有七岁的小孩,一个只是在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她需要学习奥数吗?她真的能够理解这些吗?
不管是小学,初中,高中,甚至是幼儿园,你都可以在中国的街道上看到这些孩子正在风尘仆仆地赶往补习班参加他们所谓的第二课堂,家长们也是热衷于从,孩子们也是半情愿的去,大家这么做的原因其实就是想要在高考的时候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在以后的人生里可以活的更轻松一点。
中国有着14亿人口,至今还有7000万在温饱线上挣扎的人民,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经济差异巨大。很多家庭都属于低产家庭,但也有不少的高产家庭,在越来越巨大的教育差异的背景下,会越来越刺激到属于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有一句话叫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句话是有道理的,富人的孩子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社会资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看到更为广阔的世界,但是穷人的孩子也许就不能得到这些,他们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剥夺了这些权利,其实,他们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了。
最近看了一部印度影片《起跑线》,讲了一个靠月光集市卖衣服成为一方富豪的男人为了让自己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想尽各种办法让他的孩子进入到印度最好的私立学校所闹出的一系列难以预料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反映了印度的阶级问题和教育问题,却和我们中国的现况何其相似。大家都拼命把孩子往最好的学校送,想要自己的孩子跨越阶级,脱离原生家庭,从孩子一出生就不断的给他们施压,让他们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或许他们根本就不喜欢的补习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的拿他们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仿佛在父母的心中,只有别人家的孩子才是最好。
其实,别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教育口号本身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是被后来的家长过分解读,变成今天这副样子。大家认为,只有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让他跟着其他同龄人一样,开始跟着学习这样,学习那样,别人学什么我的孩子也跟着学,才不算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这样是在给孩子们加压,他们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或许可以寻找到他们的天赋,在这个天赋上加以培养,在很多年后,也许会成为那个领域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