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全国两会开幕。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发表《关于开设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提案中指出在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健康国民,提高国民素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以下为提案全文:
3月,全国两会开幕。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发表《关于开设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提案中指出在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健康国民,提高国民素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以下为提案全文:
让每个人健康地学习、生活和工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在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健康国民,提高国民素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
一、健康教育现状及问题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当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校教育没有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校生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健康风险行为不断增加。近视眼、贫血、肥胖及营养不良等“六病”仍然对青少年构成威胁,艾滋病和其它性传播疾病威胁日益增多。第二,《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纳入中小学核心课程体系。开设专业的《健康教育》课程是国际上学校健康教育的通行做法。目前,我国中小学尚未开设独立的《健康教育》课程,健康教育的实施分散在科学、体育、德育、班团队活动、专题教育中,不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以卫生部门为主的学校卫生教育模式已经落后,在课程改革中没有话语权。在课程与教材开发方面,全国更没有一门系统、成熟的学校《健康教育》教材。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缺失,背离了学校独立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国际趋势,影响了学校《健康教育》学科发展,导致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不高。第三,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体育教师从事健康教育缺乏专业背景,常规的体育课将学校健康教育导向简单化、狭隘的竞技体育,普通学生进行隔靴搔痒式的体育锻炼,少数体育特长生几乎放弃了文化课程学习,存在过度训练的问题。第四,中小学《健康教育》政策政出多头。学校在营养科学、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等领域没有常任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常见病及预防、膳食均衡等知识普及教育,在校学生一旦出现疾患,由于没有基本的鉴定鉴别能力,学校教师只有通知家长领学生回家或去医院。增加了医疗部门的接诊压力,负面性加大了社会总体育人成本,增加了家长负担,直接凸显出目前的学校健康教育能力低下,不适应国家健康教育战略提出的从医疗转向预防的基本方针。第五,中小学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国家通行做法中这仅是学校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单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造成学校健康教育的失衡。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充当了“心理医生”角色,与之进行互动咨询的也绝大多数是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情感困惑甚至心理偏差的问题学生,客观造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剑走偏锋现象,没有针对学生进行普遍性的积极健康心理教育。
二、在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议
第一,由教育部牵头研制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标准。从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中小学健康教育已日益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课程领域,把《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建设,已势在必行。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教育领域具体体现。开设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迫切需要教育部明确《健康教育》课程的独特地位、课程内容、实施载体和评价体系。
第二,由教育部根据《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组织教材建设。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必须组织多领域、跨学科专家团队整合升级中小学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理卫生》、《心理健康》、《体育》等条块化的教材,分学段(小学中年级、高年级,初中和高中)研发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健康教育理念,以健康素养为目标全面纳入健康教育各个维度,确保新的《健康教育》教材能够反映当代国际学校健康教育的潮流和走向,同时与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健康需要相结合。
第三,由教育部组织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是一项科学性、探索性很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试点先行。建议教育部出台试点方案,在全国组织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开设试点,在先行先试、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第四,由卫生部牵头整合资源,建立《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库和健康实践基地。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根本目的是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引导卫生管理、疾控预防、医疗机构等部门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立学校健康教育资源库与健康实践基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搭建健康教育资源库,甚至是多模式的动态资源库,通过网络、活动、平面宣传等手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学生真正受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学校健康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建立学校健康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内容可包括数字化教材、微课、互动性学习系统等。条件成熟时,可参照各地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模式。试点学生健康体验基地,健康教育内容科普化、动漫化或者VR技术处理,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动力。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从生理卫生常识普及、营养科学内容指导学生一日三餐、常见病及其预防的原理、公共卫生技能的普及和培训、积极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的实施、阳光体育的普及等角度展开。
第五,加强《健康教育》学科建设,跨学科整合力量组建学校健康教育学科专业研究与发展支撑体系。高水平的学校《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是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基础,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国家要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加强《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推动我国高校学校健康教育学科发展,包括研究范式、专业体系、专业设置、核心课程等,为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学科专业基础;要加强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论建设,研制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标准,推动学校健康教育教学策略与当前学校教育特别是课程改革结合,科学指导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
第六,建议教育部统筹加强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缺乏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专业化的《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最大制约瓶颈。建议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规划布局中小学《健康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有计划地在重点师范院校开设《健康教育》教师教育专业,培训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同时,调整、补充、强化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的班主任、心理健康老师、体育教师、校医的职责使命,通过系统专业培训,让这支队伍都要学习健康教育知识,掌握健康教育的教学技巧。
第七,建议整合各级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健康教育资源,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营造大健康教育氛围。充分利用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等机构和组织的健康教育资源,探索家校合作开展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配合健康教育政策落实。在明析现状、研讨理论、剖析案例的基础上,以“家庭-学校-健康人生”的整合教育为主线,以家校合作为突破口,在实践层面上,重点建构学校健康教育的网络结构,营建全方位的健康教育环境;在政策落实层面上,细化落实家校合作开展健康教育的基本条件、基本途径、责任主体及主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