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见一对母女的对话。
“你长大想变成什么样?”
“我想像芭蕾舞老师那样优雅。”
“不要说老师。”母亲立刻严肃地纠正到,“要说舞者。”
我忍不住向他们投去一瞥无奈而遗憾的目光。我猜测那位穿着我叫不出牌子也说不清款式外衣,纹着城乡结合部妇女标配的韩式眉毛的母亲极力想教会自己的天才女儿“高大上”的用词。“芭蕾舞者”多成熟,多文气,她在心里盘算着。
可笑的是她这个如意算盘恰恰将自己苦心孤诣为培养孩子气质所做的努力打了个粉碎。花钱让孩子上芭蕾舞课最根本的目的不就是让孩子拥有美的追求吗?而孩子最初的认知和追求对象一定是具体而实在的。在孩子眼中,“优雅”太抽象了,“芭蕾”还是太抽象了,可是“老师”这个她熟悉的形象却是真切而可亲的。优雅是老师的一颦一笑,优雅是老师的举手投足。老师作为优雅的化身,在孩子心中埋下爱慕和崇拜的种子,她自然会去模仿偶像的一举一动,润物细无声,这难道不是最完美教育吗?
然而韩式纹眉终究是不能理解这一切的。粗暴地用“舞者”这个冷冰冰的职业泛称,赶走了孩子心中有血有肉的偶像。孩子的心里一定在问“舞者”究竟是谁?她长什么样?像她那样会变得优雅吗?这些忧虑必然要成为挡在孩子追求道路上的荆棘。当韩式纹眉抱怨孩子不再对芭蕾有热情时,她怎么会想到是自己用了两个字就轻松浇灭了孩子心中曾经悸动的火苗,同时也葬送了昂贵的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