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罗振宇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进行的第四年,罗振宇说,他要持续20年,还有16年。演讲结束后,“跨年演讲”的微信指数上升到4400万,或许我们对这个数字没什么感觉,但朋友圈中一条一条对罗振宇的刷屏却是历历在目。
网友对罗辑思维的声讨,最终转化为刷屏的段子:
“中年人看罗振宇的演讲和老年人买权健的保健品没有任何区别”。
“罗振宇就是贩卖知识焦虑的商人”
贩卖知识焦虑的老罗,不一定成为时间的朋友,但一定会成为广告商的朋友。
当然这些话未免有点太过分,也有不少知名自媒体人出来为罗振宇鸣不平。一手报道了权健黑幕的丁香园说,“这种比喻对权健的要求太低,对罗振宇的要求太高了。”
小马宋则写了一篇文章《跨年演讲,为什么是罗振宇?》,他从作为参与的“内部人士”总结了几个策略思路。第一条便是:
时间本身就是壁垒,抢占最强烈的符号。
为什么时间定在12月31号呢,因为那个时间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和意义感。比如男女之间表达爱意也是 ,大多人会选择在2月14情人节那天,或者七月初七七夕节,再次是520这样的日子。时间点不同,意义就大不一样。
时间本身就是壁垒。
现在市面上有太多管理时间的书籍,从理论上来讲,时间是这个世界最公平的东西,没有之一,每个人每天都是24个小时,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所以,时间管理本就是一个伪命题,能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而这也正是李笑来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中最想表达的观点。
李笑来认为:时间不听从任何人管理,它只是自顾自的流逝,我们真正能够管理的,是我们自己。
01 最重要的认知:一切都靠积累
在讲积累之前,我们得先清楚一个事实:现状是无法马上摆脱的。人不会无缘无故的出现某种状况,准确的说,我们的现状是由过去的选择构成的,而现在的选择又会决定将来的出路。所以,如果你对你现在不满,那也是之前的你导致的,怨不得别人。
越是对现状不满,想要摆脱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立马摆脱现状。而这也是大部分人变得焦虑,迷茫的原因所在。
正如健身一样,理论上讲,一个人的脂肪积累了多长时间,那么想把那些脂肪消耗掉也需要同样的时间。可大多数人都是积累的几十年的脂肪,却想要3,5个月减掉,这怎么可能?当然,如果努力一点,缩短时间还是有可能的,且努力越大,时间缩短得越短,但依然会比想象中的要长。
再比如,现在有很多人都想追求速成的方法,看看那些21天习惯养成计划,30天学会英语、7天ps从入门到精通课程……卖得有多火就知道了。因为前期松懈了太久,突然发现时间不够了,只能寄希望得到一种可以快速成功的方法。所以,那些以技能培训的机构能够发展的如此壮大,减肥药能够卖得如此之好。
去年朋友圈刷屏过一篇文章《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我们不是不想努力,可常常只能努力一段时间,等鸡血或鸡汤过去后,又被打回原型,能不焦虑,能不迷茫吗?
其实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也深陷对现状的不满,但好在我有文字作伴,写作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倾述途径。但同时,我也知道,现在的状况,是几年前的行为导致的,一个负责的人,就要为之前的所作所为买单。
那如何破这种局?
李笑来给了我们答案:一切都靠积累。任何成绩(暂且不说更大的概念,成功)都需要时间来孕育。再聪明的小孩也得母亲十月怀胎,十月孕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同理,积累也需要时间,而且必然是漫长的时间。这个观念不转变过来,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迟早会因过于求成而浪费时间,导致更大的焦虑和迷茫,从而成为恶性循环的牺牲品。
如果你也相信积累的力量,那最好的方法,就是从现在开始积累,越早开始越好。
02 学到不如做到
罗振宇跨年演讲后,微博又翻出来以前的段子《罗振宇的骗局》刷爆了朋友圈:
我朋友刘刚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
叮铃铃——早晨闹钟响起。
他眼一睁,立马抓过手机,打开“得到”,倾听60秒罗胖教导。
刷牙与吃早饭时,打开“喜马拉雅”,“完成了30分钟的音频学习。”
然后,他出门上班。地铁上,再点开“知乎live”“听了三个知名答主的经验分享。”
中午吃饭与午休的时间,他又点开了“在行”,“抓紧学习了《如何成为写作高手》。”
下班路上,他又打开“得到”,“我在上面订阅了5个专栏。”
吃完饭,上床,打开“直播”,“听了李笑来的《普通人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然后刘刚带着满满的充实感,终于无比欣慰地进入了梦乡。
罗振宇是不是骗局?罗振宇到底是不是在割韭菜?
我相信每个人心中肯定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而我想表达的是,知识并不在意以什么形式传播,碎片化的知识有碎片化的学习方式,系统性的知识有系统性的学习方法,这都不是重点,我们应该关注的是:
知识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有没有做到?没有用的知识,就真的的没有用。
拿我自身经历来说,在2018年,我大概读书在40本左右,大部分只读过一遍,可就算现在要我说说一本书的大致内容,我是深感惭愧的,因为很多内容都记不起了,用李笑来的话说,我知道我并不孤独,我相信有很多人也如我一样,读书不算多,但也不少,可对于自身改变并不大,最悲伤的事莫过于此。
因此,今年年初,我开始主题式的阅读关于如何阅读的书籍。读了几本书之后,知道了一个重要概念(准确的说不是知道,而是从新认识):
行动才是改变一切的关键。对于知识尤为如此,知道而没有用出来,迟早会忘记,做到,甚至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将是你的财富,伴随着一辈子。
而且一本书并不用记住太多知识点,几个能触动你的几点就行,然后实践它,吃透它,直至让它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读书,就是要这么功利性,非常有目的的阅读,好过从头到尾的看一遍。
03 感知时间
我们常说,要与时间做朋友,而不是敌人,只有与时间做朋友,才能知道她的宝贵。而记录时间日志算是与时间做朋友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用他自己所创的“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了无数惊人的成就。他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回忆录,追忆录……李笑来在读完这本书后,发出了“仰之弥高,专之弥坚”的感叹,知易行难啊。
下面摘抄《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为例。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八日。
分类昆虫学:鉴 定袋蛾,结束–二小时二十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一小时五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六页–三小时二十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
《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五分,《消息报》–十分,《文学报》–二十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六十六页–一小时三十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四十五分。
柳比歇夫的这种日志叫:“事件-时间日志”。不仅要记录一件事情,而且还要把用了多长时间记录下来,为什么要这样记录呢?这种记录有什么好处?
第一,我们能清楚的知道这一天,这一周,这一月,这一年下来,都做了什么,仅这一点,就非常宝贵了。我身边的朋友,时常感慨“时间过得好快呀,一天没做什么就过去了”、“2018年怎么过得这么快!今年好像啥都没做”。
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都会觉得时间过得越来越快,对此,心理学家作了一个简单明了的解释:
对于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1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五分之一,即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人来讲,未来的1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五十分之一,即2%。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觉得时间运动得越来越快。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知道时间的流逝,进而作出一些不浪费时间的动作,另一方面,又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焦虑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带来负面影响。
既然如此,面对焦虑,我们该怎么做呢? 别急,接下来要讲的第二点就是破解之法。
第二、记录“事件-时间日志”会让我们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准。进而可以反过来指导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相对准确的估算又使得目标基本可以达成,由此算是战胜了焦虑。
记录这个习惯,本身就有诸多好处。比如,记录时间,可以让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更准确;记录错误,可以提醒我们下次不再出错;记录账目,可以清楚每一分都花在什么地方,以便更合理的进行开支;记录情绪,可以更好的梳理心情,就好像在向一个人倾述;记录成长,可以更清晰的看见自己在进步。
同样的,如果你也认同记录的重要性,那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现在开始记录,且一直记录下去。
04 勤于思考
罗振宇跨年演讲后,那几天朋友圈出现两种声音:一是:罗振宇的知识付费就是骗局,得到是在贩卖焦虑。二是:知识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认为知识是焦虑的人。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文章下面,往往都有同一批人点赞留言。这说明什么?
李笑来也曾说过他的一件事,他某一天在上午请教一个人关于某某的问题,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下午,又请教另外一个人相同的问题,觉得说的也很有道理,但回去细细琢磨一下,发现两个人说得竟然完全是相对的,这让他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思考能力。用李笑来自己的话说,他并不孤独,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人也是如此,不是吗?
伯特兰·罗素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
思考是一个很抽象且费力的概念,很多人遇到问题不思考的理由都是:“想这么多干嘛,不累吗?”这是大多数人拒绝思考的习惯性动作,在这一动作的长期影响下,我们已经越来越来不懂得应该如何思考了,而这又成为恶性循环的牺牲品。
举个例子,比如工作中不乏有两种人,一种是老板下达什么任务,想都不想的直接就去做,事实上他们并不懒,反而很勤奋,可往往完成的结果并不令老板满意,分析他们的心态大抵是只求完成任务不让老板发飙,而如何把任务完成的更好,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
另一种人(必定是少部分人),在接到老板的任务后,都勤于思考,努力把任务的目标,背景,意义,缘由想清楚再行动,他们的心态不再是只为完成任务,而是如何做到更好,自然就会做很多老板没有交代的事情,自然就让老板产生意外,自然得到的就更多。
因此,思考与不思考的人,完全是不同世界的人。
当然,任何一个概念明白后,都应有相应的方法论,思考亦是如此,我认为:不管思考的结果怎样,先投入时间想再说,投入时间必有所得,所以,先思考起来再说。
05 遗忘痛苦
不管是谁,其一生中总会充满各种各样的痛苦,上学时不想写作业的痛苦,成人后失恋的痛苦,毕业时找工作的痛苦,中年人油腻的痛苦,晚年后空巢老人的痛苦……总之,不夸张的说,人生就是痛苦的延续。
虽然成长路上痛苦一直都伴随着,但也不要怕,因为人类遗忘痛苦的能力也特别强,可以测试一下,试着写出昨天你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然后上周你最痛苦的事情,上个月你最痛苦的事情,上一年你最痛苦的事情,写着写着,你会发现,能够写出来的事情越来越少,甚至还会嘲笑自己当年怎么这个小事也能造成痛苦啊。如果没有遗忘痛苦的功能,那我们现在得生活的有多惨啊。
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遗忘痛苦的能力过于强大之后,带来的影响也很强大——总是犯重复的错误。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怎么又把这个教训给忘了?!” ,“好了伤疤就忘了痛。”,之前反思过这件事啊,怎么又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场景,我想大部分人都不陌生。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不过,好在,李笑来在这本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避免犯以往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做记录。在遇到错误,尴尬的时候,一定要用文字,或图画等形式记录下来,最好是记录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的记录是有意义的,正如前面我们用记录的方法去感知时间一样,记录就是在提醒我们,这是我们犯下的错误,如果不做这件事,那么强大的遗忘能力肯定会把它忘掉。
记录之后,还要定期回顾,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最好记录在同一个地方,这样可以方便日后回顾,定期回顾则是不断在提醒自己。
06 时间是你的朋友吗
写在最后,《把时间当作朋友》这本书中还有非常多的令人涨知识的概念,碍于篇幅,不能一一展现,读一本书,最真诚的输出内容,最好是触动自己的点,因为触动,带来的行动必将是最大的,随之带来的改变也必讲是最大的,而这正是我们读书的意义所在。
最后,时间是你的朋友吗?
END
2019.1.18
阅读书籍:《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