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了命友群这么久,其实早就该做一场分享,因为最近的自己收获太多,变化也太大。觉得想说的多到往出涌,细细的捋清了思路之后,想从“加法”“减法”两个方向去做下分享。比较轻松的话题,结合我自己的所得,相信群里的朋友都会有收获。
既然说分享,就先从分享说起。分享这个事儿,大家都不陌生。最近我们就常常在做分享。例如写简书作业,写给命友的一封信啊;去做直播,讲讲在疫情中的自我成长啊等等。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分享的这个过程,我们得到了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自我的迭代。
我们往往在现实中通过学习、行动后,产生自己真正的灵感和直觉,这其实比学到的知识要重要。但是这些东西是否能够被验证、能够被现实所接受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分享实际就是一个特别好的验证过程。你得到的灵感是否能够产生意识能量的共振,是否能够跟周围的事物产生互动,只有当有了共振和互动后,你的理念、想法才能在现实中实现。这个时空中的一切存在,相互作用,都是能量的同频共振,而分享是产生同频共振的关键。如果你没有产生这种同频共振,不懂得分享,那么你的想法就都是空想。如果你的理念、你的灵感能够在现实中通过你的意识达到一定高度并产生同频共振,你就会起到引领的作用并产生真正的影响。
分享是一种共振态。分享是带着巨大的喜悦能量的。当你分享的越多,内在涌现的就越多。在高维空间下载的通道就越通畅。如果有太多东西都积压在了你的内在,就会形成障碍,你会困在有限的知识结构里,会觉得这些东西是我的,我要守住这些自以为有价值的东西,但其实并不是这样,当你付出时,你的通道就通了。你不断得分享,智慧不断的涌进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你的创造力会在你分享的过程中不断涌现,你会在不断地分享过程中,把自己给讲明白了。分享的过程并不是要让别人明白我分享什么,而是让我不断地去打通内在的智慧。
以上的这些呢,是我在《敢行动,梦想才生动》这本书里学到的,也就是我们的Nikki女神推荐过的那本书。回头看最近在私董会里我或是主动或是被动的分享,更是验证了这一理论,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分享中,自己把自己给讲明白了。已经产生了外循环,自我进行了迭代。对很多事物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精神上感觉无比的富足,并且产生了很强烈的分享欲。这也就是我前面提过的,要给自己做加法,通过分享让自己不断的去迭代,去累积,由量变引起质变,打破外力,一个新的自己就这样产生了。1+1>2。
带着这样的感觉走下去,生命的维度应该会被拉宽吧。
当然,生活不能一直做加法,有加就有减,生活才能平衡。
说了最近分享带给自己的迭代,再说说另一种让我重新认识自己的方式吧。
这个词儿也不陌生,就是近两年很流行的“断舍离”。
我觉得“断舍离”其实就是“LESS IS MORE”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种生活方式的流行,大概是因为就当下而言,从物质上获得幸福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这个时代,已经逐渐从加法时代变成减法时代。这里说的加法和前面的加法并不冲突。山下英子老师,也就是《断舍离》的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发现,随着我们身边的东西不断增多,内心会变的拥挤,这样的人生逐渐失去从容和悠闲。说到这儿,有没有想起颜汝老师提到过的“RUSH”。因此,将这些过剩的物品在源头上停止,舍弃积存的物品,让心灵自由,会使内心逐渐放下执念。
起初接触到“断舍离”,一度觉得,不就是空旷的,没有物质的生活么,比如说空荡荡的房间,过着粗糙质感的生活。其实不然。“断舍离”提倡的是精简且有力的舒适。“断”就是停止;“舍”就是舍弃我们身边很多积压的没用的东西,选择真正需要的东西;“离”代表着其实舍弃也没关系,扔掉也没关系,一些事物没必要背负,让我们的内心逐渐变得轻松。
很多人知道“断舍离”的人可能并不知道,山下英子老师的这一理念,最初的灵感居然是来自老子的《道德经》: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感慨下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五千年历史的源远流长。
我自问实在没有能力来讲明白老子的《道德经》,在百度上摘抄了这段的释义。
"为学日益",什么叫学问?学问是靠知识、读书、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累积起来的。今天懂一点,明天再懂一点,后天又懂一点,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的收获,这就是做学问。人为的学问是有为法,是有为之道,要慢慢累积增加起来,不是一步登天。
"为道日损",学道与做学问相反,是要丢掉,"日损就是一天丢一点,明天再丢一点,什么都要放下丢掉。修道的人,经常笑自己,一方面有欲望学道,一方面又不肯放弃读书,爱读书就是最大的欲望。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一切都空,空到了最后连空也把它空掉,空到一无所有;然后无所不有,一切皆知,一切皆有,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文字很简单,意义也很简单,一说就明白了。问题是,做起来很难!如何能够把自己损之又损,放弃了又放弃,放到了一无所有之处,才能到达无所不知无所不有的境界!
老子在这里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普通的人,叫他做学问,才用功读了一个礼拜的书,便觉得很累,就停下来去玩了,为学不能日益。去修道做工夫的话,放不下,刚打坐几天,又觉得一天到晚坐着,淡而无味,浪费时间,也要跑出去玩玩,所以"为道日损"也做不到。因此,一般人多半都在为学未益、为道未损的情况下,提也提不起,放也放不下,就那样过了一生。这就是我们读了《老子》以后,自己应该反省的地方。
你应该拥有多少物质,让这些物质跟你的生活生命相平衡,是需要每一个人去思考的问题。你会不会因为拥有了太多的东西、情绪亦或是名望,觉得负重、疲惫不堪;你有没有经历过无法跟人分享,又找不到解决办法的艰难时光。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这种感觉。这个时候我们要放清楚物质和自己的关系,去给自己的心情和心灵做一次排毒,让身心放松下来。我们在处理这些物质的过程中,最终是要获得对自己更深的认知。人生中虽然有非常多遗憾,后悔的事儿,但是不断地获得新生,才是最激励我们的。“断舍离”就是通过反复进行选择,逐渐喜欢上自己,然后创造出更加优秀的自己。“断舍离”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自我探索之旅,减去多余的物质并不是空,而是让自己只被爱和品质环绕。
想起句话特别符合此刻的意境。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意思就是说人只要从内心自求,力行仁义道德,自然能够赢得他人的敬重,而引来身外的功名富贵。说到这里,有没有想起恒洋老师说的“先做人,后做事”。真正的智慧从来都是大道至简,不谋而合。
以上就是我重新认识自己的两种方式,给自己做加法,给生活做减法。也希望通过我的分享,小伙伴们在践行的过程中,能够重新认识自己,喜欢上自己的生活。因为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