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基于读书笔记
严格的来说,这不是一篇读书笔记,而是一篇基于PPT整理出的文章。不是我做的PPT,当然也就不是我的演讲,是我司产品总监曾经做的一次演讲。今天我把它翻出来,决定重新看一下,整理出来重新学习下。
当谈演讲时,我们在谈些什么?
Part1. 如何看待自己的一场演讲?
“You are what you read\think\talk…”
很多人大概都看过这句话,如何理解?
在大数据领域,都会提出“用户画像”这样的一个概念。那么画像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是对用户的各种行为进行捕捉,比如ta阅读了什么、购买了什么、发表了什么言论等等,然后打上标签,最后通过这些标签描绘出一副画像,千人千面的画像。所以,简化地描述就是,用户的行为记录决定了ta在我们的数据库里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而在现实世界中,我也同样这样认为。你发出的每一封邮件、设计的每个产品、整理的每个文档、组织的每次会议、表达的每个观点……甚至于你挑选后穿上的每件衣服,这些都构成了你。很多人会在意自己的外形,所以会精心装饰自己,但可能却忽略了,由自己身上发出的任何信息,每个输出都代表着自己的形象。
她有一个初出茅庐做设计的朋友,每天出门会花一个小时装扮自己,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有一次无意看到她的简历,那是种非常原始的表格式的简历布局,毫无设计成分,让我震惊,非常惊讶。当时,非常严肃的反问她:你有没有想过,那些面试官、HR看到这样的简历会对你产生什么看法?你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如何体现,大概完全不需要见到你本人就直接在心里否决了你。
在漫长的岁月里,其实每个人的一生只是一串起止时间,而这些时间无非花费在你的各式各样的行为记录里,体现在你的每个输出上。当你编写一封邮件,在点击发送时,其实就是将一个小小的自己投放给各位接收者;当你在组织一个PPT,保存关闭时,其实这个PPT就是你那一小段时间的自我呈现;当你敲下一串代码,这个代码的形成已然是你的生命和形象的一个小小切片……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立体多面的塑像,那么所有的这一切行为、输出,都像是一粒粒的碎片,逐渐拼出了我们不同的形象。它们可以让我们看起来更美好、严谨、专业,也可以让我们显得更邋遢、粗心、混乱不堪。如果希望变得优秀,何不从重视自己的每一个输出开始?
这个输出中,当然也就包括了演讲。我在演讲的标题下加的下划线,事实上是一个填空题,这里面包含的范围无穷无尽,只不过我们今天撬起的只是演讲这一小块。
那么演讲,一定是一件很正式的事情吗?我不这样认为。会议、沟通、谈判、评审、汇报……凡是需要借由你的肢体和嘴巴去对外传输信息的沟通过程,我都理解它在演讲的范畴。
那么,它,无处不在。
Part2. 演讲这件事,为什么重要?
信息传递,是一个逐渐折损的过程。
很多人都应该看过这样的一个游戏:一队人员,由第一个人向第二个传递肢体语言表达一个信息,进行遮挡后,再由第二个人理解后向第三个人传达,依次完成后,由最后一个人说出答案,到底传递的是什么信息。结果往往与第一个人的答案是大相径庭。这就是我理解的信息传递的过程。
产品经理或者项目策划人员也会有类似的体验,最初在大脑里产生的那个创意或者产品思路是多么完美,而当进行内容组织、传达、设计实现后,却发现跟自己脑海中的印象无法重叠。为什么呢?因为信息通过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载体进行传递和理解之后,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折损。也许它曾经在你脑海中时,是一个100%的形象,经过你的演说输出后变成了90%,再经过设计人员的理解变成了80%,最后再开发上线后只剩余70%了。
如何去有效的避免这种信息的减损?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工作最后都离不开沟通解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演讲(或者说沟通)那么重要的原因,为了更精准更有效的传达与推动。
Part3. 演讲,应该注重什么?
一次优秀的演讲、沟通,不亚于一部话剧、相声或者任何表演。
那么一次合格的演讲至少要注重些什么呢?她将自己所理解的要点总结为6项:
- 1)框架——脉络大纲,主干明确
在你开始一场沟通和演讲之前,你要非常清楚接下来这一场演说的环节和内容结构,大纲脉络了然于心,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和枝丫,已经非常的清晰,你要做的只是顺着枝丫去描绘树叶。如果你觉得并不清晰,那么只能说,你并没有准备好。
- 2)意义——尊重对象,清晰目的
意义这个环节是所有演讲里最需要思考的一部分。所有的演说都有对象和目的,所谓一场演说的意义,也就是你清晰的理解这场演说的目的,以及对象与此之间的关联关系。
何谈尊重?尊重对象的时间、尊重对象的工作职责与诉求、尊重彼此的协同关系。
举个对内沟通的例子,如果我组织一个工作分配的会议,原本10分钟可以清晰做出分配就结束的会议,作为组织者和演说者,任由过程中各类不相干的话题延伸,造成时间蔓延到半小时、1小时。那么,这个过程中,我没有尊重参会者的时间。如果我提出与参会者工作职责不相符的工作分配,那么我没有尊重对方的工作职责及协同关系。
再说说对外客户沟通的举例。假如我们向客户推广我们的产品,只是一味介绍它的功能多么强大、技术多么高深,却一直忽略客户关注的产能、流量、粉丝数据等直接利益的诉求点,那么这个沟通无疑只是一场自嗨。以我们跟客户的合作(协同)关系,他向我们付出了时间、提供了机会,我们却没有尊重他,既没有尊重他的时间,也没有尊重他的工作职责与诉求。
除此之外,意义还需要充分的拿捏。对内的需求评审会,我常常看见产品人员只谈功能规则而不涉及需求意义。在一个项目组里,设计、前端、研发人员并不是只用来实现功能的,我们所有人聚集在一起,是为了通过协同工作来实现客户的需求,产生真正的价值性的意义。所有的设计、技术人员都有权利去了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去设计产品,究竟是解决什么需求,达到什么目的。产品人员充分利用好需求评审会,做意义的传达和功能介绍,依据参会人的属性,拿捏分寸和内容比例,这才是一场合格评审沟通会议的正解。
其实意义的明确,也是对接下来要点三的“主次”的析出。
- 3)主次——把握节奏,拎清轻重
主次关系的把握除了在会议、演说里,其实任何事情,不管是你在职场中的工作任务或者整个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微信群中曾看过这样一个视频:教授在玻璃罐子里依次装满高尔夫球、小石子、沙子、啤酒。他总结了一个最核心的点,你必须分清人生各项事情的重点和主次关系,如果你先放入了沙子,那么其他东西都难以再装入。
在一次会议和演说中(或者任何事情),同样如此,一旦重点主次没有拎清,节奏就会打乱、意义会模糊,方向会偏离。很多人会去纠细节,而我认为,一个无法把握轻重缓急的人是没有资格去纠结细节的。就好像一个产品、一项任务,我们可以去忽略不完美的细节,却不接受方向和意义的偏离。
- 04)互动——探讨关联,交换立场
互动能帮助演说挖掘更多的意义,加深对当前这场演说目的的理解。可以说,一场成功的演讲,从来都不是自说自话的过程。我们或者发问,引发听众的思考加入到你的演说中;或者营造以对方立场为主的语境,引人入胜。总之,交换立场,探讨关联,时刻关注对方的聆听体验,这是我们在互动环节需要去考虑的。
以一场需求评审为例,那么互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针对技术人员,可以让他们充分参与技术可行性的评估,对难点有预先的了解;而设计人员,可考量设计的重点需要体现在哪些界面和交互上……让团队的每个人都发挥自己的角色效力,理解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职责和重要性。
而如果以一场客户沟通为例的话,互动可能更多的体现在需求的挖掘上,除了抛出我们自己的理解之外,客户自身的困惑如何去引发互动,是需要在演说时适时去把握的。
互动的意义就在于,让听众加入,充分的理解和感知,更有效的去达成这一场演说的最终目的。
- 5)应变——事前预备,随机应变
任何涉及交流沟通的场景里,不可避免会产生提问和反驳。
我们可能都很羡慕那种能随机应变的人,总能顺利的化解各方临时抛出的问题。但我想这背后也许是基于他深厚的专业积累、知识结构和阅历经验。可能也有天才能机敏地应付各类问题,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来说,想随机应变的最好做法是做好事前准备。就好像你的大脑拥有很多抽屉,你在每个抽屉里都预设了疑问与解答,无论谁提出了相关的问题,你都可以及时抽出相应的抽屉把解答告诉他。这大概才是普通人对于随机应变的正确打开方式。
- 6)启下——以终为始,有效连接
启下,即承上启下中的“启下”。
没有任何一场会议沟通是停留在演说环节本身的,它们的组织过程都是为了推动一个终极目标。那么在会议的结尾,需要很清晰的为后续的行动计划做个说明,这是对未来工作埋下的伏笔。
以终为始,终即是目的,深刻的理解最终的目标是什么,以当前这场沟通为起始,做好有效连接,而不是停留在当前。
Finally. 大脑先行的思考
每一次成功沟通、演讲的背后,能量都是来自于思考和准备。如果给今天的演讲做个一句话的结尾,我想是:永远让你的大脑先行于你的嘴巴。
到这里,就结束啦。重要的还是要在生活中,多思考。
学习是一条漫漫长路,每天不求一大步,进步一点点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