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我们喜欢,有的人我们不喜欢,其实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的做法,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态度。
大学时,寝室九个人,来自不同的地域,生活习惯上也就有所不同。当地人习惯了晚睡,对于她们来说似乎晚上9九点夜生活才刚刚开始,而对于我们来说9点则是我们要准备睡觉的时间,于是也就产生了分歧。每当九点多的时候Z都要准备睡觉,而这个时候O则要开始自己的“夜生活演说”,这一行为也就引起了Z的不满,开始秉着寝室和谐相处的法则,Z决定不予理会,后来实在不能忍受,就选择带着耳塞睡觉,但是当带着耳塞也不能够睡觉的时候,Z开始了反击,每当O开始睡觉的时候Z都要在寝室弄出一些声音,要么是下床的时候把床晃得声音很大,要么就是下床之后摔东西,摔门等,以此来宣泄自己的不满。种种做法即使宣泄了不满,但是同时也让自己做出了当初讨厌的行为。
没有必要因为我们认为的别人的不好行为就来改变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的行动,从而让自己也成为一个令人讨厌的人。面对讨厌的行为我们有很多种解决办法,效仿是最低效也是最降低自己层次的。别人的行为可以讨厌,但是我们没必要通过重复相同的动作让别人感同身受,因为每个人承受的程度不同,底线不同,对于同一行为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你认为的打扰可能最后只是扰乱了自己的心。
X和C是两个专业的人,X因为专业的原因,每天都要练习唱歌、舞蹈等,但是C喜欢安静的环境,以前,每当X在寝室练习唱歌的时候,C都会戴上耳机,有一天C要睡觉,但是X还在大声的唱歌,C实在不能忍受,和X吵了起来,于是两个人的关系也就从此变得像仇人一样,两个人绝对不在同一场合出现,就连平时的寝室聚餐都不能同时看到两个人。后来,每当X练习唱歌的时候,C就大声的放自己的英语听力,于是寝室就出现了两个“扰乱纪律”的同学,对于别的同学来说这种行为则是不提倡的,因为用比别人更讨厌的方法来试图阻止别人的行为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这样只能让自己比别人更讨厌,相反,被你比下去的那个人则会因为你的行为而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接纳。
Y和S也是两个专业的人,刚开学的时候,两个人相处的很好,后来因为一次矛盾,两个人开始不说话。矛盾之初还好,两个人只是互相之间不说话,并没有影响到寝室的和谐。但是后来,S开始独来独往,每天都会很早出去,很晚才回来,再后来,S不再和我们说话,甚至删除了我们的微信。接下来,L每天回来回到寝室就会摔东西,自己的柜门已经被摔得摇摇欲坠,寝室的们摔的每天关门都要用很大的力气。Y看不下去这种现象,于是每天比S起来的更早,只要早上起来就说话,大力拉窗帘,摔门出去,还会在出去的时间内给室友打电话试图来影响到S的休息。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几天,S终于收敛了的自己的行为,但是当S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以前的动作依旧会重复,一直到新学期开始,S搬出了寝室,整个寝室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其实无论是上面描述的哪位同学,最初都不想因为这些事情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就是缺少沟通,可能别人的动作长期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并不是一定要影响谁,但是因为被影响者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侵犯,于是选择继续侵犯别人的利益让自己达到内心的平衡,这是所有解决策略中最不提倡的。
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行为而让自己变得让人讨厌,行为本身不一定有错,重要的是行为的体验对象,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事情的方法。如果不能理解,接受即可,因为终究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
选择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一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态度,不因别人的行为而乱了自己的步伐,如果不能改变,做一个合格的旁观者,不让自己重复讨厌的行为也是一种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