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传统的七夕情人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如今有关爱情的节日特别多而且人们的参与度高,这些节日既有传统习俗的传承与发扬也有舶来品的扎根发芽,它们是有闲时代到来的结果。因为人吃饱了肚子又有着剩余产品也就有了萌生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这是符合马斯洛需求五层次的表现——生理需求向精神需求的进化,最终满足每个人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其实是一个应对马斯洛需求各阶段反复交杂的过程。
一开始,寻求爱情的我们是纯精神的,只为获得心灵上的靠近与慰藉,与物质、财富、权势甚至生理需求都无关(当然不能否定内在因为性别成熟后基于生命因子传递需要的生物需求的驱动)。但当柏拉图式精神交流阶段过度后人的生理欲望就开始占据上峰,此时男人或女人亦或男女双方已无法再压抑性的需求。这是生物的本能,是种类延续的客观需要,因为无论人类文明发展的程度如何其生命的基质仍是动物。于是传统礼教要求坚守的规矩在新的一代人心里只不过是传说和老古董的思维,他们视之为陈规陋习是束缚,坚定的要突破以实现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在他们看来,一方面是爱到浓时必需要通过肉体的沟通来进一步维系并发展已建立的关系,他们认为光凭精神层面的交流已无法满足人内心多层次的需求。我想也这是符合人本质是肉身承托着精神而精神驱动着肉体这一本质的,人是真实的灵肉结合的生命。另一方面性也是情侣或者婚姻关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果性关系不和谐那么今后的生活也不会幸福。因此这种思维观念的突破不仅仅是思想开放的结果也是基于重视生活品质以及维系双方关系长久存在的思考和实践。
中国人骨子里都有着儒家的“中庸”思维,儒家虽然要求学子们出世济世安民但又要求不可锋芒毕露,因此我们特别强调“过犹不及”的道理就是为了让世人重视平衡各种内外关系以及事物发展各环节协调的问题。
我们在经营爱情(婚姻)的时候就必须同时考虑现实与理想,美好与琐碎的问题。爱情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童话,她是现实与理想婚姻的混血。因此对于爱情(婚姻)我们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是坚决“走心”但也必须“过肾”,无谓生活的琐碎和吵吵闹闹视它们为生活的调剂与小插曲。毕竟在关系中光是“走肾”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也不利于双方关系的长久,因此必须是赤裸裸肉欲中有着琴瑟和鸣。
我唯一的一段恋爱以及婚姻至今已有十一年,因此也算有了一些经验但仍欠缺太多。我认为恋爱尤其是婚姻必须是终生的“事业”选择,这就要求我们一开始应端正态度用心去寻找适合与自己过一辈子的人。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真爱之人必须用心去鉴别,一旦找到并认可余下的就是形成对于“有缘人”以及这份感情信仰般的信任以及坚持。生活本是残酷的,极少有事实是与我们的预期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经不住考验的人都不是我们等待的人,但在此的前提是我们必须真诚相待,袒露无私,付出了即使没有收获也无憾于一段自己认可的感情。
婚姻前的爱情阶段相对而言是较好维系的,没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现实,需要的只是爱心、细心、耐心以及恒心。但婚姻阶段的全部则需要我们全力的用心经营,否则失去的不只是一段感情而是几家人几代人的希望和幸福。
许多人结婚证一到手甚至恋爱过上几个月就会忘记爱情的“四心”要素:爱心、细心、耐心和恒心,于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最终一败涂地。传统的婚姻关系朴实无花,极少有戏文里的山盟海誓和甜言蜜语,有的只是生活的琐碎以及劳苦。在那时的婚姻中也许早已没有爱情这一事实,有的只是亲情的演化和习惯的养成,老一辈的人已经把彼此活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已无关于“情”也无关于“欲”,这才是他们生活的真实状态。
在我看来爱情这件事终究还是要多些柏拉图方式,哪怕缺少不了肉欲也应是在精神的指引下。爱情需要彼此多些共同的爱好,最好能够三观合拍,只有价值的趋同和相融才能一起经历世事的沉浮,否则就会出现方向的分裂最终导致婚姻的失败。
有人说:人生的幸福感是一切幸福事高频低程度的累积,是持续的发生和持续的感受。因此大悲大喜都不是正确的人生开启方式,爱情和婚姻也是如此,细水长流又“润物细无声”的爱意以及强壮到能够“走肾”的身体才是经营爱情的最佳组合方式。
太多的道理我讲不出,我的人生经历也不如许多人,在此七夕佳节即将翻篇之际我唯有真心祝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且行且幸福,且行且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