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接着讲瞎子的故事。
话说,这瞎子从张富贵家出来后,捧着那把泥土,左转右转,来到了一座破庙里。
要说这庙吧,也确实够破的,正堂的杂草都有一人多高。
顶上还破了个大窟窿,地上被风吹的一片狼藉,即使有走上去的人也不愿进去。
再说这庙位置偏僻,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这里也就成了虫蚁蛇鼠的窝了。
庙里的佛像在破洞下早已千疮百孔,自然也并无香火供奉。
只是不同的是,蒙尘多么多年,这佛像仍然笑盈盈,屹立在庙里,但也像那么回事。
奇怪的是,这佛像脚底下,还有着一口镀银的精致小碗,没有被人拿走。
说来也是,这附近渺无人烟,而这庙又破破烂烂,没人取走倒也不是怪事。
而至于这庙为何荒废下来,又为何遗留了这口精致镀银小碗,那就听我慢慢和您说了。
早年间,这里还是一个村子,有近八十六口人在这里安居。
村里屋舍俨然,稻田相间,隐隐有着鸡鸣犬吠。只不过,这里的天气倒是闷热异常。
一天,打南边来了个道士模样的中年人,左手捏着一把稀疏山羊胡,右手持一蒲扇,边走边喊:“穿步履,着官衣,八十六口无人医……”
村口的王大爷见着老道口无遮拦,当即骂道:“你这牛鼻子老道瞎嚷嚷什么,再嚷嚷就撵人了……”
这老道听了,也不生气,又继续喊道:“ 朝南,脚朝北,土里埋有大宝贝;穿步履,着官衣,八十六口无人医……”
王大爷皱了皱眉,心想,还大宝贝,老子在这十多年了也没找着什么宝贝,不可信,不可信也。
再者,这坐南朝北之位,不就是后山么?这些年死的好的或者不好的都埋在后山里,又常年不下雨,去趟后山都要给老天爷活活热死。
“这穷山僻壤的,还能埋有啥宝贝。”王大爷也没多想,摇摇头,进了屋。
倒是有个老光棍,灵机一动,向村里的长者说了此事。
这长者也没多想,告诉村里人此为谣言,又将那骗子似的小老道给撵了出去。
这老道也不生气,拍了拍袖子,也就哈哈笑着离开了。
不过,在走到村口前,从袖口中掏出一口镀银小碗,递给了迎面而来的小女孩,也不与其说话,走了。
不久,有个外地商人运了一批山货路过这个小村庄,见这里潮湿闷热异常,便与村里的长者商量,并表示愿意亲自出资为村里盖一座庙,以保此地风调雨顺,又能为自己行善积德,可谓一举两得。
村里的长者自然欣喜,当即领着那商人四处勘查,只求寻得一处风水宝地。
这商人姓杨,三十多岁,精明干练,行动迅捷。
他一进村,也不要别人领着跟着,逛了一会儿后,便一个人钻进后山四处勘查,直到黄昏才蓬头垢面地出来。
心急火燎的长者们急忙拢上去,满脸堆笑地问:“怎么样?杨先生。”
那时讲究吉时吉日,这要是坏了时辰再定庙,那可是大忌,他们不能不急。
“明日午时便可开工。”杨先生倒是痛快,抬手让下人拿出建庙用的银两,放在众人面前。
长者欣喜,立马召集村里的健壮青年并安排部署情况,约定好明日午时开工。
就在这时,几个孩童一蹦一跳路过,见长者们不拦着,便哼着歌谣走了。
“头朝南,脚朝北,土里埋有大宝贝;穿步履,着官衣,八十六口无人觅……”
这些个孩童唱的,不就是前不久那老道喊的吗?
只不过,众人并不以为然,纷纷摇摇头,走了。
只是,这被杨先生看在眼里,眼珠转了一下,又恢复如常。
看来,这里头似乎有着什么不可告人之处。
到了晚上,村中的几位长者凑上前来,表示想请杨先生等几位去家中坐坐,说说话,喝杯茶,吃个便餐。
说是应尽地主之谊,赏个脸。
杨先生今日在后山钻来钻去,忙了大半天,早已口干舌燥,饥肠辘辘,自然是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晚上,三杯米酒下肚,气氛也融洽起来。
当说到做买卖碰到的怪事,众人都兴趣盎然,杨先生更是打开了话匣子。
“说起来,也是五年前的事了……”杨先生又酩了一小口酒说道。
《5》:庙。
一开始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处所。后转变成祭鬼神的场所,常用来敕封、 追谥文人、武士。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有句古诗怎么说来着?居庙堂之高则忧啥来着?靓仔困惑~~
《慧琳音义》卷五十五云︰“庙,苗裱反。尔雅云︰室有东西厢曰庙。考声云︰凡宫前曰庙,后曰寝。尚书大传云︰庙者貌也。 白虎通云︰先祖之尊貌也。说文云︰从序朝声,会意字也。经作广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