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演讲《药品对女性的副作用》
当我们身体不舒服去医院看病时,极少会怀疑医生“对症下药”时开的处方药是否有效或提供的治疗方式是否合理。就医后,我们遵医嘱服药或进行相关的治疗却不见好转,这时候,有人就开始怀疑医生的能力或者是药品的作用。然而,这种情况并不全是医生或药品的问题,个体的性别也会带来效果的差异。
平时,每当看见“个体差异不保证药效”这类说明,我总感到一种撇清责任的冷漠。然而,这句话现在看来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些药品曾经在市面上流通现在却已不再生产,原因之一就是它们对女性产生了副作用。可是,药品从实验阶段到投入量产,经历重重关卡,为什么在使用于人体之后才发现它们的副作用呢?
理由其实很简单,实验室中用于研究的细胞是雄性的,选择用来做药品实验的动物是雄性的,最后,当这些药品真正用于人体测试时,实验对象依然是男性。因此,实验样本的单一造成药品的缺陷就不可避免。
可是,为什么阻止女性进入药品实验的测试领域呢?这个原因有两方面,第一,保护育龄女性的生殖能力就是保护胎儿的安全。尚在实验阶段的药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而任何有损女性健康的药物反应都可能导致后代的缺陷,这个风险的确不值得冒。第二,过去存在一种“通识”的观念,即男女的生理构造除了性器官是不同的之外,其他都是相同的,所以适用于男性的药品就适用于女性。正是这两个原因导致市面上的药品对女性而言更具伤害性,在此之前,这点一直被医疗领域所忽视。
同样被忽视的还有对性别的理解,我们一直信奉的“男女有别”现在看来并不是板上钉钉的事实。的确,男女拥有不同的性器官,而这些器官分别释放出男性或女性荷尔蒙。可是,男女性别并非终身不变,DNA中的染色体决定了人们的生理性别,而人们的社会性别是会随着在社会中展现出来的不同身份而改变的。并且,人体内的每个细胞都有性别,它们终生活跃,并非人们认为的一成不变。
这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同样的药品对有的人有效而对有些人却无效,甚至对某些人来说是有害的。比如,如果医生给健康的成年男性开阿司匹林,可以帮助他们预防心脏病,可是如果医生给健康的女性开具阿司匹林,就会损害她们的健康。
这项全新的认知推翻了人们心中“有病吃药”的常识,甚至对很多医生来说,这个理念也是全新的。除了把问题丢给医药保健部门解决,教育界也得做出改革,将性别视角的研究成果纳入医疗体系的教育范围。
改革并不容易,况且这场改革可能彻底改变大众医疗体系,阵痛在所难免,但我们并没有回头路可走。对普通人而言,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医生开药时多问一句“这种药的药效是否有性别差异?”从现状来看,医生未必能答得上来,但话题一旦打开,我们就能共同学习。请记住,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你的性与性别至关重要。
e": 0$p}y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