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探讨:选择一个经典童书系列或某个童书作家,分析其呈现出的风格与结构(基本图式与变奏)。
我的思考:我选择的是《记忆传授人》系列。分别是《记忆传授人》《历史刺绣人》、《森林送信人》、《儿子》。
该系列虽有四部,但他们“不仅是系列的添加,还在连续的情节上发展出了不同的变化,读来也像彼此的变奏。”
《记忆传授人》讲的是一个同化社区的男孩乔纳森(理论上来讲是个孤儿,与父母都无血亲关系),过着所有同龄一样的毫无差异的“同化”生活。可是在他12岁时却因他有某种特质而变得与社区所有孩子(甚至所有人)不一样了。这个特质让他“认识到无知已经导致了危险或绝望的状况”,于是他心生出走的念头并付诸实践。故事在乔纳森的逃离中结束。故事依然秉承儿童文学惯有的“对家的关注”,也发展着“在家——离家”的故事模式。
《历史刺绣人》的女主人公是少女绮拉,她生活在一个贫穷、野蛮,以“物竞天择”为信条的贫瘠村落。她天生一条腿有残疾,是个孤儿。(果然“许多儿童虚构文本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孤儿”)可绮拉却是全村唯一的一位有刺绣天赋的人。因此,她奇迹般地住进了村里最高规格的建筑——司法大厦。这种荣宠不仅没让绮拉安居于此,反而让她决意逃离。故事依然如第一部《记忆传授人》一样关注的是“家”这个主题,只是主角由少男变成了孤儿小女。也依然发展着“在家——离家”这一模式。
《森林送信人》的主角是流浪儿童麦迪,他是半孤儿(儿童虚构文本中“还有许多人物是半孤儿或暂时的孤儿”),虽有家人却比没有家人的更得不到家应该给予的一切。这个“邋遢的,爱使诈的,爱打架的”被社区排斥的男孩居然有某种天赋(有且只有他具备)。于是他得以脱离他的那个家——窝棚,进入新的生活圈子(新家)。故事依然延续着前两部的结构模式“在家——离家”,这部里隐隐多了“找到新家”的部分。
《儿子》是四部曲的最后一部。在这个故事里,前面三个故事的悬疑一一解开,本故事的主角居然是面故事里的相关人物,就连前三个故事里的主要人物都悉数登场(除了已故去的麦迪)。不个,《儿子》的主要人物孕母克莱尔的故事主线依然延续着“在家——离家——找到新家”的模式进行着。
统观这个系列的四本书,它们每本既可以独立成一个故事,每个故事也都有一个相对主要的角色,这个角色的这个故事也相对有个完整的情节。儿童虚构文本的故事模式“在家——离家——找到新家”在此系列的四本书中都不断重复着。可是在这模式下也有着不同的形态。“作者喜欢把相同的人物(群体中最有天赋的那一个,却也是最具有叛逆思想的那一个)放在不同(社区)但类似(都想脱离的社区)的情境中来制造作品的变奏。”——《记忆传授人》四部曲的每一个人虽都天赋异禀但各自离家的原因完全不同;每一个人离家的方式及同行者也不一样;每个人“找到新家”这部分的遭遇也有差别:有人建设了新家,有人加入了新家,有人永远告别了新家。这些又都是彼此的变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