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老师——游戏《丢手绢》
集体的阅读活动,是需要设计的
例如,我们需要关注不同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我们需要让故事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价值,有一层一层的推进;
我们需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己能做到,有自信,同时又愿意挑战;
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反应,实时地加入激活孩子好奇,和保持兴趣的元素;
……
太多了。
《丢手绢》
首先,要有一块手绢。
先玩丢手绢的小游戏——老师拿着手绢,自由的走动,手绢扔到谁那里,谁就得捡起手绢,站起来,把手绢举高高,说:
手绢在我这里!
谁的?我的?他的?手绢在我这!手绢在他那!
在我这,我就得作出反应。
不在我这,我就看,不作出反应。
然而,这个过程,会有麻烦事需要解决!
是什么呢?手绢可能丢在两个,或多个小朋友之间。
怎么办?
老师就得停下来处理!
和孩子们商讨规则,让孩子们最后形成统一的决定——
例如,手绢靠谁更近,就归谁捡;
再例如,谁第一个拿到手绢,就归谁捡。
当然,得孩子们决定。
然后,这个小朋友是下一个丢出手绢的人。因为,小朋友需要知道,他和手绢之间的关系。
在这个过程,解决了三个问题——
1. 手绢和孩子的从属关系。
2. 手绢到底归谁!
3. 谁拿到手绢,谁做出反应。
第二步,学习唱歌。有个词!
有旋律!
有节奏!
学会了,还要拍着手来唱!也就是说,第三步,我们要开始玩“丢手绢”的游戏啦!接下来,要做的,是,围圈,唱歌,然后,老师来丢手绢。
还是活动一开说说的那样。
老师在唱到“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时,把手绢放到一个小朋友后面。
请那个小朋友捡起手绢说:手绢在我这!同时,开始讨论——
之前手绢扔在眼前的,容易看到,现在手绢会扔在背后,有什么方法能快速判断,手绢扔在了自己的后面?于是,可以玩2-3轮,试用孩子们提出来的办法。
最后,告诉孩子们,每种办法都可以。但,绝对不可以相互提醒,也不可以把头扭到后面去。
——规则又来了!当游戏进行到这里的时候,一直都在进行着这样的互动——
老师——一群孩子
或者是
一个孩子——一群孩子但,丢手绢游戏的关系是复杂的。
它有三个角色。
第一个角色——一群的孩子,负责拍手唱歌
第二个角色——丢手绢的人,走在圈外,并能在“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时,不动声色地放下手绢
第三个角色——被丢手绢的人,他得捡起手绢并快速追逐丢手绢的人
那么,老师在丢的时候,一方面要示范出——丢的时机;一方面要示范——丢得不留痕迹的动作。
孩子们掌握了两个角色了之后,也就是丢手绢的人和一群人之间的关系后,
而且,是熟练掌握了之后!
才能开始出现第三个角色——被丢的那个追逐者。
示范
请孩子当中最大的,或者最机灵的那个,和老师配合着玩。
请他把手绢丢到老师的身后,老师起来追他,并说明,谁先回到那个位置,谁就获胜。
这时,可以只玩:丢——追——获胜
这一小部分的游戏。
大家看——
这才是集体教学该要解决的互动和层次问题。
而是要考虑到,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多少挑战是她们解决不了的,我们提前去一一化解。
把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用阶梯式的形式去教孩子,孩子才能掌握。
相反,孩子没做一件事,都觉得自己是挑战成功了,他十分愿意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接受下一次的“跳起来摘桃子”的挑战。
这不就是一件让孩子期待的事吗?